(一)关于“伪文”的问题
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编了名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该文的第4段就涉及到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追溯到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少年爱迪生》),里面也有关于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这部电影1940年由美国MGM公司出品,导演是Norman Taurog,电影所属类型是传记类电影)。
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个故事传播的脉络:首先,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诞生于美国,并曾以传记电影的形式流传开来。后来,故事传入中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由此可知,现在教科书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以产生于美国的故事为基础创作的,不存在所谓“伪文”的问题。
(二)关于阑尾炎的问题
参考瑞典人奥柯·安德烈-桑拜()的专著《急性阑尾炎》一书可以得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各国的医疗工作者就已经注意到了被后世称为“阑尾炎”的这种病症。例如,英国医生Parkinson于“1812年描述了1例穿孔阑尾并认定是该5岁男孩的死因。”[1]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也可见美国人Powell的文章:
而英国医生John Burue于1839年在一篇名为《盲肠—肠炎,还是炎症、盲肠与阑尾的溃疡穿孔》的文章里,“对穿孔性阑尾炎描写得非常详细”。[2]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也可见Zachary Cope的文章:
奥柯·安德烈-桑拜在书中介绍了历史上针对这种病症的多种治疗手段,其中包括鸦片治疗、放血治疗、在下腹部切开脓肿作引流等,这些治疗的详情保存在多篇医学论著中。奥柯·安德烈-桑拜在书中提到:“直到18世纪的最后10年,所有急性阑尾炎几乎一直用非手术治疗。自从1812年
John Parkinson描述1例穿孔性阑尾炎,起初阑尾炎手术都是在下腹部切开脓肿作引流而不是病变器官的切除。”[1]到了19世纪下半叶,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切除术治疗成为趋势。“文献记载的第一例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是于1884年2月由苏黎世的Rudolph Kronlein(1847~1910)采用正中切口进行的,文章于1886年发表。”[1]在1886年之前,医生们没有使用“appendictics(阑尾炎)”这样一个术语来指称这种病症,而是使用了其他的表述方式。直到1886年,“这些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波士顿哈佛大学病理学家、病理解剖学教授Reginald Heber Fitz(1843~1913)提出的‘阑尾炎’一词的出现而明了化。”[3]
由此可见,历史上,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英文中关于“阑尾炎”这种病症存在多种表述方式。而我们在处理中文版的故事时,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以“阑尾炎”这一表达方式来指称这样一类的病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