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与敬业,名师成功的秘诀


2005年3月19-20日,我参加了在陕西汉中市召开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我们有幸目睹了“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王崧舟、张伟、徐善俊”等六位全国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到了汉中市特级教师温霞老师的一节精彩的示范课。他们的课风趣幽默,生动感人,声情并茂,他们挥洒自如,内容隽永深刻。活动虽然结束了,可他们精彩的讲课还在我的脑海回荡。他们视教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聆听他们的授课,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我渐渐悟到了一些体会,对自己、对教师的成长有所帮助。现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大家共飨,希望大家斧正。
      一、 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名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世上干任何一件事,只有热爱她,你才会用心关注她,用激情去点燃她,用生命去研究她,热爱是支持你长久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竭动力。
靳家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曾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从事小学语文教学41年,这41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讲台,即使担任南开小学校长,他也不曾离开过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台,坚持深入到课堂,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我想这是他教学艺术之花常开常新的秘决吧。
      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四十多年,退而不休,现仍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指导年轻教师,教育儿童。他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与儿童为友,在他的脸上你看不到一点老年人的暮气,而更多的是儿童般天真灿烂的笑容。这就是于永正老师教学之树常青的奥秘吧!
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是这些名师的一大共同特点。从他们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关爱学生渗透到教学的每个角落。
      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并没有进行冗长的道德说教,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品读词句意味,找一找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的文字到底包涵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学生通过反复读、悟,加之老师极富魅力的动情朗读,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全体听课的老师,当课文学到最后“走进周总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时,台上,教师饱含深情,学生眼含泪花;台下,很多教师禁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被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所感动,受到教育的岂止是台上的学生。王崧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透过对课文的理解完全表达出来了,却又不露痕迹,不事雕琢,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当老师要求学生在看完“周总理在生命中最后的那些日子”有什么想法时,学生踊跃发言,非常精彩,学生被周总理高尚的品格感染,他们说的也就是他们的内心想的,也就是他们今后要追求的,这样教育学生能不成功吗?王崧舟老师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向谁学习的话,但学生明白了应该向谁学习,应该怎么做,他们的眼泪告诉我们了一切,这真是大道无痕,无为而无不为。
      于永正老师在教口语交际作文课《介绍新朋友》时,他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自始至终利用各种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他让学生喊他的名字:“谁敢喊我于永正?”正是因为有这精彩的一喊,才有后面的精彩一画和精彩一写。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他及时纠正学生口头表达中不准确的词语和句子。
    为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他用尽了各样的方法:
    让学生口头描给写给他介绍的新朋友,他在班上找;
    在用文字介绍新朋友时配上朋友的肖像画,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写想像作文,比如写孙悟空、猪九戒等
    降低习作标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只要有一句写得好就是好作文;
    老师在习作点评上放大优点,善待缺点(学生的习作最低得分都是180分)。
      正因为于老师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在教学上关心学生,整个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发言时时闪现,台上笑声不断,台下啧啧称奇声不停,掌声不息。特别是最后当要下课时,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于老师笑笑眯眯地回答:“我也爱你,就像爷爷爱孙子!”
      我们常说,爱是不需要回报的,可对于学生而言,你给予他真诚的爱,他就回报你纯真的笑。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爱,使学校的每朵鲜花开放,使每棵小树健康成长,爱,让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同样,施爱者也从被爱者身上得到更多的开心和喜悦。
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渗透到课堂中,溶入到教学的血液里,让学生的每一次呼吸都有爱的分子,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徜徉、成长,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博爱。
      二、 对教材的高度驾驭能力,对课堂的高度调控能力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支玉恒、张伟、于永正等,他们无一不对教材烂熟于心中,他们对教材的熟不是那种浅层次的会读会背而已,而是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它,把它放到历史、人生、社会、生活等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去分析,去挖掘。所以,他们挖掘教材挖出更多的是金子,是我们平庸之辈、无心之人所望尘莫及的。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讲授《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支老师深入地把握教材,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把学生的思维、想像、情感完全集中到最容易突破、最易感悟而又是最关键的切入点上,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课堂上先后让几十个学生发言,才谈到了“死”与“活”这两个字上面,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都随着支老师的提问心里想了许多词,最后都没说到点子上,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当支老师引到“死”、“活”这个话题上后,我们都一下恍然大悟,再看看课文,还真是这样。一下子,在“死”与“活”面前,真正的友情体现出来了,课文中的难点就解决了,而阮恒为了救朋友在“死”与“活”面前的矛盾心理就很好理解了。
       支玉恒老师的课为什么独特呢?我曾经向支老师请教过,他告诉我他对教学的理解:他说他备课从不看别人的教案,总是自己深钻教材,常常为一节课精益求精而通宵达旦,别人走过的路子他绝不走,他总是另辟蹊径。所以他的课推陈出新,对教材的理解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坛上独树一帜。这都与他对教材的高度把握分不开,与他的勤奋分不开。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成名?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勤奋,是因为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没有把教材溶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如果我们做到了这点,我想,我们离成名的日子也就不会远了。
      名师之所以出名,能经得起不同课型、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考验,经得起教师和时间的检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超群。他们的目光敏锐,课堂上学生每一处思维火花的闪现都逃不过他们的慧眼;他们反应敏捷,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他们都能随机应变,并生成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听了这几位名师的课,我觉得他们的备课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教学环节都是粗线条的。按支玉恒老师所说的:备课时线条要粗一点,环节要少一点,尽量简洁些,这样才会给自己留有更多的余地,留有余地就有应变的余地。
      例如山东名师张伟在教授《将相和》时,张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围绕课文核心“和”字进行重新构建,既然是“和”,那肯定在“和”之前是“不和”的,那因为什么“不和”呢?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这篇课文篇幅长,张伟老师精心构思,让学生通过读文中廉颇、蔺相如说的话展开讨论,并分角色演蔺相如,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弄清蔺相如的机智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共同思想基础――顾全大局。学生在演蔺相如、秦王、廉颇时,把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机智、威武而不屈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并且在表演中生成许多精彩的对白、动作和表情,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正因为有了老师教学设计的“粗线条”,才有学生课堂上思维发散的空间,教学中生成性的对话、表演、语言比比皆是,而张伟老师很细心地拾起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粒粒珍珠,并把他们精心地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珍珠项链――《将相和》。
      在结课时,张伟老师巧妙地把祖国台湾比喻为和氏壁,让学生明白了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同时把学生的情绪又调动起来了,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张老师的精心安排赋于这篇课文新的含义:家和万事兴,国和无人敌。
      三、 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个性色彩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特色
      这几位名师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字写得漂亮,潇洒、工整、规范。二是普通话标准,这些名师来自全国各地,可从他们的讲课中一点也听不出他们家乡的口音。支玉恒老师当年改行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了练好字,三年坚持用毛笔临字帖、写字、备课,终于练成一手好字,这应了古人了一句话:要有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第三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学生在一次次善意的调侃和对话中得到鼓舞,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例如,支玉恒老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要求学生,答上了就刮一下老师的鼻子,答不上就被老师刮一下鼻子。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把回答问题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对学习能不产生兴趣吗?又如于永正在上作文课《介绍新朋友》中,一学生将他画成齐耳长发,像一位妇人,于老师问她:“我的头发好像没这么长吧?”该生回答:“我觉得头发长一点好看。”于老师说:“那我就把头发留成你画的那样。不过,我担心回家去老伴认不出来我了!”众生大笑。如此巧妙的回答即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些随机生成的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机智和幽默。学生在这样和谐的空气中成长,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第四是从这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上看出,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文学功底,他们对教材内涵的把握,对文章情感的深刻体会都有独到之处。上课时教师旁征博引,因文施教,因生施教,而且能举一反三,妙趣横生,真正做到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师生互动,心灵沟通,不提学而学自成,不倡德而德自备。从他们教学成功的后面我看到成功的秘诀:勤学、善思、多读、常写。第五、名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色彩非常浓郁。王崧舟的课深情、重语感,支玉恒的课挥洒自如、幽默风趣,靳家彦的课严谨扎实,于永正的课和蔼、朴素,张伟的课生动、精妙……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课有自己的烙印——―独特的理解和感情在里面。
      反过来看我们的的课,很多老师拿起教材还未读上几遍,就开始找教案抄教案,还美其名曰备课。因为都是抄教案,所以总是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千篇一律的教学面孔。课堂中没有或很少有生成性的东西,只要把教案的步骤全走完就算是完成任务,就满足了,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甚至有的对教材的理解深度还不如学生。因为没有理解,因为有教案代替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成了教案的传话筒和代言人,所以我们的教学没有自己的灵魂在里面。没有灵魂的教学能生动感人吗?
      因此,我觉得在备课中、教学中要多一些个性的东西,少一些共性的千篇一律的东西,有了个性的教学,才会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名师,他们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去研究,才有这么多生动的课。而我们,把教书只是当作一门养家糊口的职业,得过且过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时间,而最缺乏的是目标,是激情,是痴情。如果我们每位教师把这些名师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用自己对教育的痴情,去燃烧教学的激情,像名师那样“勤学、善思、多读、常写”,明天的名师就会在我们中间产生。

爱岗敬业,希望我们都能做到!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