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灯光》教后反思


3月7日,我和我班学生共同学习了《灯光》一课。《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备课的时候,我本来这样安排:理解结构→找出并理解有关灯光的句子→“多好啊”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理解首尾呼应→拓展对比阅读。但备着备着,我感觉这样的安排一节课肯定完成不了。文章是一篇略读文章,学生能够有一得即可,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为“多好啊”每次出现必然是有灯光引起,因此再三思索过后,我决定把“找出并理解有关灯光的句子”这一版块删掉。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制作了课件,上了这节课。根据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反应,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朗读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这篇课文朗读中,我设计并实施了多种朗读的方式,以达到在读中感悟的目的。事实证明,深入朗读了,学生就能够有自己的理解。(1)范读。我范读了郝副营长牺牲的段落。“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我问学生,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有回答“伤心,因为郝副营长牺牲了。”我接着引导:“他牺牲了,却没来得及”学生接着回答“看一眼电灯”,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呢?“敬佩,郝副营长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灯光下学习,牺牲了自己。”……课后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入情入境地朗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感染,不仅仅是模仿,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和作者有思想上的共鸣。所以,今后,我更要注意训练自己的朗读能力,以便于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2)我除了有自己的范读之外,还有情境读。在朗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设计了好几个情境,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学生们理解了后边“憧憬”的意思。也理解了郝副营长为了这个理想英勇就义的行为,更敬佩他这种行为。2、课堂上能够随机冒出来一些预设外的环节,并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朗读在情境朗读之后,我问学生,有了这样的理想,战友们怎么战斗的?学生们找出“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我抛出问题:在这里,没有写郝副营长,不过我们却能够根据上下文想象郝副营长的行为。那么,信号弹升上天空他会说什么?学生们开始“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学习,我们一定要胜利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冲啊!”……在“郝副营长”的呼号声中,郝副营长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之中。3、拓展阅读材料《草地夜行》与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切当。两篇文章都是王愿坚的文章,都是同一题材的内容。让学生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内容上、表达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们根据阅读和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在群文阅读这一块,其实并不是很难。大多数老师都反映课堂上没有时间,时间不够。其实,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我们在预设的时候应该找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提纲挈领,进行解读。不要设计环节太多,更不要面面俱到。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不要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这节课也有这样几个不太让我满意的地方:1、板书随意性太强,字体有待提高,课备得还不够熟练。本来备课的时候我也设计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板书,有文字有简笔画,更有意境。但因为我熟悉教材,现在上课不拿课本,课堂上我该板书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原本设计的内容。所以就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改词,课后我再看板书,发现板书虽然简洁明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浓缩,但是感觉有点像讲解内容的简单重复,整体衔接不够好,不美观。2、在学生对比阅读的时候,只是提问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没有设计一个表格。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简单表格,会更加明了。

相同不同
内容
表达
3、有口头禅。课后我再次看我的录像课,我发现有很多次的“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其实课堂上并不主要。有时我们的口头禅由于已经习惯,不由自主就能够脱口而出,而我们却混然不知。所以,如果我们老师想要进步的话,不妨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头自己放着再看看,多想想。    很多名师都讲过这样的话:“语文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无论什么样的课,他都有自己的亮点和不足。不过,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这些,反思自我,我们一定能够提高。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