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如课初引导学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数同学都能说到“永远都活着”或“永远都生存”等,那么自然他们也将文题理解成“永远都活着的眼睛”。对于学生的理解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当学完课文后,再读课题,再去理解课题的含义,此时,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个提升,温迪死后,她的眼睛角膜成功为两个盲人做了角膜移植,她的眼睛仍然焕发着光彩,同时,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父亲和母亲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二、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一个学生谈到母亲去逝时,父亲表现出的态度让“我”感动。“当母亲去逝时,不仅是‘我’悲痛万分,对于父亲也是十分难受。但当医生问他是否捐献角膜时,他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且还‘平静’地对‘我’说,可见父亲和母亲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呀!”有的同学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女儿温迪,她只有十四岁,对于外公捐献角膜的事,她没有不理解,而是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并说如果她死后也学外公捐献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这些都是外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十四岁的温迪。
三、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情感
这篇文章很感人,课外延伸的部分更是让人黯然泪下,为之动容。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补充了课外的内容——是关于温迪死后捐献眼睛角膜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内容。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我觉得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才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到阅读教学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设计以下这个教学环节:
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2011年4月14日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校举行了“教学开放日”活动。我在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执教四年级的研讨课例——《永生的眼睛》。课后大朗、常平等兄弟学校的老师分学段进行了课例研讨,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玉焕名师、市学科带头人——邹冰凌老师等人为我们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与名师、与兄弟学校的同行真诚对话中,使我对略读课的教学、对“本真、灵动”的语文课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共有15篇略读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五十,我又查看了其它年级的教材,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我重新审视了各年段略读课的教学,试图通过《永生的眼睛》的磨课,与名师点评的再思考,探寻一些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和处理方法。如何才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简约而有效呢?我认为只有目标更简明、教学结构更简约,方法指导更扎实才能够达到简约而有效。
一、教学目标更简明
简约教学是一种境界,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和智慧,而不是花样繁多,华而不实。语文教学,简单才是最美的。教学目标简明,把握文本脉搏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就是方向,就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课堂问题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它就好比是一堂课的“心脏”。
第一次试教的失败,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一堂课设定的目标太多,每个目标都想抓,但什么都抓不好。一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是制定不完的。这时就需要智慧教学,制定最简明有效的目标,学生才能把握文本脉搏,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最真切感受。经过反思,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这三个目标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紧扣文本,简明又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有体会,都有收获。
二、教学结构更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都是四十分钟完成,这个简单的现实,也直接地告诉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必须认真做好“减法”:要找准学生的语言生长点,整合教学板块,进行块状安排,精心设计能够提纲挈领的“大”问题——实行一线串珍珠,这是让略读教学走向简约的法宝。
(一)抓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高课堂效益就要求课堂提问简约。简约的问题既表现老师提问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有研究价值。只有提炼出课文一条主线,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师:对于捐赠眼角膜,我的态度是怎样改变?
生:我一开始就对无法明白捐赠眼角膜,后来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捐赠了眼角膜,最后得到了很深的感悟。
师:你真会读书,有其它看法呢?
生:我一开始就对无法明白捐赠眼角膜,后来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捐赠了眼角膜,最后为捐赠眼角膜而深感骄傲。
师:板书:(无法明白—遵从—骄傲)
作者态度的转变贯穿于整篇文章当中,抓住了这一“发”就能牵动全身。如此设计,简单而有效,真可谓事半功倍,课堂更加大气而灵动起来。
(二)抓词——抓一词而领全课
记得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抓好关键词,导致问题一串一串地出现,过多的问题往往 会使学生无法把握核心问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整节课显得老师总是牵引着学生走,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但效果也不扎实。
第一次试教的失败,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永生” 是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部分,我紧紧抓住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质疑,读书,释疑的方法来理解文本的内涵。
1、“永生”的首现——读题时出现。
师:《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如果她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8课。
生: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有疑问吗?
生:质疑。
师:是啊!眼睛为什么会永生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文中讲了什么事?
2、“永生”的再现——感悟时出现。
师: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地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生:我体会到......
师:在这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更是一种什么?
生:精神、品质
师:那你现在明白什么叫“永生”吗?
生:人不在人世了,但眼睛仍在,这种精神影响着下一代,而且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3、“永生”的重现——升华时出现。
师:透过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板书)当他们离开人世时,他们的眼睛却能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生: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生:齐读课题。
师: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
生:还有爱与奉献精神。
(三)抓字——因一字而动真情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觉得父亲的话语是提示文本内涵的关键,于是我以此入手,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但是我发现,父亲的话很深奥,就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来说,并不理解得透彻,只是停留在似懂非懂的状态。这么深刻的语言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于是我在想,四年级的学生现在才十岁,我能否从文中的那位与学生年龄相近的“小温迪”身上寻找突破口呢?
在叶校长的启发下,在反复涵泳文本的情况下,我发现当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温迪时,她紧紧地拥抱了外公。那温馨、甜蜜的拥抱触动了我的心。细细咀嚼,这一抱看似平常,但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于是我抓住了“抱”“搂”来设计教学环节:
师:女儿又是怎样改变“我”的态度的?
生:我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师:这个紧紧拥抱抱出了温迪对外公怎样的情感?
生:温迪对外公的理解。
师:除了理解还有吗?
生:温迪对外公不舍、敬意、骄傲。
又如另一片段:
师:还有哪一句话含有“骄傲”一词?
生: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师:我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我紧紧地搂着温迪,这个“搂”搂出了“我”对女儿怎样的情感?
生:佩服
师:为什么而佩服?
生:为女儿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一种大爱而佩服。
师:除了佩服,还有其它感情吗?
生:感动、感触
师:对,为当年的自己无法理解的事,女儿却理解而感触,你理解得真好,把这种情感融进你的朗读里吧!(配音乐朗读)
从文中的那位与学生年龄相近的“小温迪”身上寻找突破口,果然能让遥远的、无法触及的情感变得贴近学生柔软的心灵,学生感情投入了,理解文本内涵就事半功倍了。
三、学法指导更扎实
学法迁移运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在迁移运用的方面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因为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培养能力。正如叶老所言:“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教学的编排方式,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相对统一的内容或形式。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正好可以把该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加以运用(有个前提:在精读教学中要有“方法”的意识,这才能为略读教学的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回头审视这次《永生的眼睛》的初次教案,我对学法的指导不够落实,没能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反思与修改,我对中年级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更加有层次了,也更加扎实了,如《永生的眼睛》片段:
师:默读课文,思考主要人物是谁?请在文中圈出来。
生:板书(我、父亲、女儿、母亲)
师:以上四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捐赠眼角膜的事。
师:这种列举出文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叫——
生:要素罗列法。
师:请根据板书,同桌说说主要内容。
语文课要注重语文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规律。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在本册第9课《自然之道》中教给学生的,我们有意识在让学生在精读课中习得的概括方法,在略读课中又一次得到了迁移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总之,我觉得每次磨课,总能“一磨一得”,这次“开放日”教学展示,让我反思到:略读课文的阅读,比精读课文的阅读更加接近学生以后的真实阅读状态;略读课文的教学,略的是教师教的形式,不能略的是学生学的实质。“略读”的课文,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
教后记
为了更好地把学校即将进行的教学比赛的课上好,因此我在这一周提前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永生的眼睛》。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学生总结的多么到位呀。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