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语言平白语句清新,主要记叙了诗人去山林中寻找访问隐居的人而没有遇到,失望而归的事情。诗中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简单对话,通过对话描写,透露出了诗人对隐者高洁品格的敬佩与仰慕之情。
经过解读诗歌,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孩子精读这首古诗的。
以问答的形式体会内容。学习古诗,通读全诗,掌握大意是继续探究的前提。所以在学生讲古诗读通顺以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找出问的诗句,回答的诗句。学生几乎不费什么功夫,就从诗歌表面的语言文字看出“松下问童子”是诗人的问,而下面的三句则是童子回答的话。当学生说出这些以后,我引领学生再读古诗,思考:在松树下,诗人会问童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的大致内容都是“你师父在家吗?”听到学生的回答,我立刻话锋一转:“那么童子怎么回答了三个问题了呢?”这样引导学生轻而易举说出诗中省略了两个问句。我接着让学生通过童子的回答推断诗人的问句,水到渠成地,第二问第三问的内容就出来了。第二问“你的师傅到哪里采药了?”第三问“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透过文字体会诗人感情。诗人的感情变化是理解本首诗的难点。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很强,每首古诗中更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透过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揣摩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经过解读每一句诗,小组讨论,我的点拨,学生也大致说出了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当说到诗人听说“云深不知处”的时候,我让学生回答此时诗人的心理。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是绝望。”我听后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他再联系前面的问答,重新选择合适的词语。经过引导,孩子终于体会到了“彻底失望”这层含义。
抓住意象感受隐者形象。“一切景语即情语。”古诗中也不例外。本首诗主要写了寻访隐者的事情,教学中,我及时提到了诸葛亮,进而联系到四年级时学到的《三顾茅庐》一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起伏的卧龙。”我问学生,这句话仅仅是写卧龙岗的风景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里是写诸葛亮。经过这样的复习铺垫,我说,文中的风景都是会说话的,同学们从本诗中找到了哪些“景语情语”,孩子开始有点迷惘,我提示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来体会。学生恍然大悟,说出了“松树”与“白云”暗含的隐者的高尚的品格。
总结全诗时,我质疑:“隐者在隐居山林后,是不是无所事事,漠视社会了呢?”问完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学生立即会意,从“采药去”看出了隐者关心百姓,心系百姓的高贵品格。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等到了写话的环节时,下课铃响了,没办法当堂完成了,不能不说这是本课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