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所见》的教学中,我进一步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诗,诗歌内容浅显易懂,通读全诗后再结合插图,学生就能大致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课前的备课中,我查阅了凤凰语文网站上的这一课的教学资源,其中有一篇主要探讨了诗中“歌声”这个词,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歌声不同的理解。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班的同学对这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拭目以待。
    课堂上,通读全诗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果然,在谈到“歌声振林樾”这句诗的时候,我们班的张静怡告诉大家,蝉儿的歌声在林间回荡。我知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往往是多方面,没有立刻否定,就启发大家思考:“这里的歌声到底是谁的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坚持张静怡的看法,有的说是牧童的歌声,有的竟然说是林中鸟儿的歌声或者是风吹叶动的沙沙声。对于第三四种说法,我及时进行了否定,因为诗中没有提及风声和鸟叫。那么,到底是牧童的歌声还是蝉儿的歌声呢?我让学生同桌讨论,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这时,平时爱动脑筋的张译云站起来说,应该是牧童的歌声,因为诗歌的下一句才说到了“鸣蝉”,所以这一句就应该是牧童的歌声。其余同学听了,如梦初醒,也一致同意张译云的看法。这是第一个争论的内容。
    在感悟诗歌的最后一句诗时,又出现了一个热议的字——“立”。我问学生,你认为“立”在这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有些孩子窃窃私语过后告诉全班同学,“立”是“坐着不动”的意思,因为课本的插图上的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是啊,这样的说法貌似可以,但是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看,牧童对“鸣蝉”喜爱有加,要想捕捉到手,应该是下得牛背来,然后蹑手蹑脚地靠近大树准备动手的。所以,较为准确的说法是,“立”是站立,站着不动的意思。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可了后一种解释。
    细细品读这首诗,就能见到一位可爱的牧童,对唱歌的蝉儿太喜爱了,所以让自己的歌声戛然而止,然后准备向蝉儿靠拢捕捉。上课时,我为学生预设的练笔的内容是一个片段练习,以“看到树枝上的鸣蝉,牧童心里想……”为开头写一段话。在写话以前,我让学生充分进行了练说,揣摩了牧童捕蝉的动机心里。可是等到我收上孩子的练笔内容批改时,我失望了,好多的孩子是跑题的,关于“想”的内容很少,关于如何捕蝉的动作倒写得栩栩如生的。我在想,是不是自己选择的练笔内容有问题,还是我没有强调清楚?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对于《所见》的教学,或许真的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