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我正在引领学生精读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当学生齐读完课文的第七和第八自然段,即父母亲责骂法布尔的段落时,班级里的王光明一下子站起来了:“老师,法布尔不是好孩子!”
王光明同学在平时的课堂中,思维就比较活跃,经常说出一些石破天惊的话来。今天他又一次蓦然地站起来,我知道他肯定又有“标新立异”的想法了。就饶有兴趣地问他:“怎么能说法布尔不是好孩子呢?”
“你看啊!”王光明可能为了让大家听清楚他的话,故意清了清嗓子,“他捡了那些贝壳啊、石子啊,把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父亲的责骂,母亲的责备,法布尔都没有动摇,仍然迷恋昆虫,这分明就是不听父母亲的话吗?所以,我认为法布尔就不是好孩子!”
听王光明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我欣慰地笑了。我用眼光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哪知道学生误会了我的笑,以为我非常赞同王光明的意见。庞静坤连举手都忘了,“嗖”地一下站了起来:“老师,王光明说得对!法布尔不听父母的话,就不是好孩子。《三字经》上都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作为小孩子,就应该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
这学期,我们班路诵的内容改为了《三字经》,孩子一天念叨两遍。这不,三字经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孩子心里,连学习课文都想到了三字经的内容。
但是,对于庞静坤的观点,我知道是受了王光明的影响。我不能苟同他的答案,当然也不能轻易评价他回答的对错。就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庞静坤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我又一次用眼神巡视了全班,这时,孩子们才真正若有所思起来。我知道,此时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最佳时刻,于是我告诉大家:“要判断法布尔到底是不是好孩子,可以默读课文来寻找答案。”
学生如梦初醒,默默地读起了课文。
三分钟后,小手林立起来。
张静怡说:“我认为法布尔是好孩子,因为文中的第九自然段说,他被责骂过后,已经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宝贝放进了垃圾堆。这说明他是听父母的话的。”
张逸云说:“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正是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所以,法布尔即使没听父母的话,他做的也是对的,因为他迷恋小虫子,其实也是在偷偷地观察和学习中。”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不存在偏颇了,接着我打开了课件的第一张,让孩子们又看了一遍法布尔的个人简介,认识到法布尔的巨大成就来源于他从小对昆虫的迷恋,认识到了《昆虫记》诞生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认识到了《昆虫记》对于后来科学的奠基作用。
孩子的个性化的解读,引来了一场认知上的大讨论。并通过问题的争论,让这篇课文的人文性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这是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