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宝,男,1965年生。本科学历,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教育部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连云港市首批名师,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辅导员技能技巧能手、江苏省师德模范、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40多项荣誉称号。有100多篇文章获奖或发表。先后多次应邀赴西安、安徽、江苏等省地讲学和上示范课。
记者:张老师,您好!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海州师范学校,并被分配到了海州师范附属小学,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段经历一定还记忆犹新吧?
张老师:的确是这样。海州师范附属小学和海州师范学校一样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附小的老师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能留在附小工作,既有荣耀也有压力。好在海州师范孕育了我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气概,也培养了我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的处事态度。我力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努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
初上讲台的那个时期,应试教育风气正盛,很多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好的考试成绩,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拼命做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我一方面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暗暗下定决心,努力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于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时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份内的事。可以自豪地说,在我所教过的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觉得在数学学习上自己是差生。二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数学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情境,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评比、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自身风趣幽默的元素调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紧张的智力活动之余轻松一下,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三是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个时期的教学,都是奔着考试这个目标的,教学中“烧中段”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的注意力更多是集中在概念、法则、规律这些结论本身,并常常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结论。学生的思考和活动不多,反复练习和记忆过多,所以,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重复劳动。并且,由于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相反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拉长了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的过程,就更有助于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就看出来了。其他方面不敢说,就学生的成绩而言,由于学习环境宽松、学习方法得当,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因此,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多届毕业班数学成绩及优秀率一直在市区名列前茅。
由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保证,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充实和提升自己,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我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走了很多捷径。1991年,我荣获连云港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观摩课评比二等奖,由我担任辅导员的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予人一瓢,必备一缸,更需活水。我在附小任教期间,参加了自学考试,用四年时间拿到了两个大专文凭。后来,相继参加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既当“先生”又当“学生”,一晃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记者:您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虽然您28岁就开始担任校长,但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您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执着地探索与追求,是什么让您一直如此激情满怀?
张老师:如果简单地回答,那就是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满腔热爱。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在教师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听起来好像是空洞的口号,但一个人首先需要的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将直接导引我们的人生方向,确定我们的生命轨迹。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就是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无论你在学校担任什么角色,承担什么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个根本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即使做了校长,我仍然坚持上一个班的数学课,仍然带头上公开课、研究课,不因为自己是一校之长,工作忙而推脱,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总是先行“酝酿”“拿来”,在课堂教学中率先尝试,不求为大家提供示范的样板,只求为大家提供研究的素材。
比如,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我更加坚定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初步建构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虽然我们不提倡教学的模式化,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言,显然存在着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更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结构。这一模式包括下面四个主要的教学流程:启动导标、自学调控、反馈内化、反思总结。
启动导标阶段,主要任务是揭示课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提出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一环节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尽量带着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进入探究活动;二是简明地亮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学调控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自学教材或探索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提供必要的帮助或指导。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的自学和探索留足时间。虽然教师教学预设时对这一段时间会有初步的估计,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时间长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那就是布置自学或探究任务后,一看时间过去不少,生怕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于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活动,使得学生只是匆匆走过场,而没有切实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认清自身的角色。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适时退出去”,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但是当学生遇到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时,教师就要“及时走进来”,给学生以具体有效的指导。指导要到位,但不能越位。
反馈内化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形成并内化对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一,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成果。这一交流可以先在小组里进行,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形成小组意见;接着在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有意识地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先让学生反馈自己学会的内容,再反馈自己疑惑或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小结,明确相关结论。这样的教学,就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师生互动的情况,而代之以生生互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互动。二,提出问题或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内化认识。学生虽然经历了对问题的自主思考或探究的过程,但限于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对一个新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还有必要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和诊断性练习,切实帮助学生内化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或练习的设计应找准学生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或盲点,而不是“在外围打转”。
反思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回顾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成果。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反思自己有哪些新的收获,包括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和情感态度层面;反思自己还有没有疑惑的问题;反思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新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是内隐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刚才,我只是从观念上介绍了这个模式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生成。
记者:有人说,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人生。或许,我们都该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反思自己对待人生是怎样的态度。作为数学特级教师,您一直强调应该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对这个问题,您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张老师:好的。虽然哪些数学是有价值的,哪些数学是没有价值的,很难定量刻画。但我觉得,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提法还是有意义的,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有些内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要厘清“有价值的数学”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数学的价值。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数学的工具价值。其次,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这是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的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融合,决定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数学”。就内容而言,“标准”规定的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都应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还应包括在理解、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步的数学观念,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当然,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形成初步的数学观念基础上,还要努力形成求实态度和初步的理性精神。就特征而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具备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着力于夯实学生数学学习的根基,为后继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的要求。
其次,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是教学策略的问题。我觉得,“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应该特别重视以下策略:
第一,创设能启迪思维的情境。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教材编写也摒弃了过去那种复习——例题——练习的模式,而代之以问题情境呈现的例题——“试一试”或“想一想”——练习这样的形式。情境大体可分为生活情境和数学情境,但生活情境中必然包含着数学问题。关于创设生活情境有过很多研究,我觉得生活情境的价值体现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感兴趣;提取生活中的典型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这几点中,最后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生活情境本质上是数学问题的载体而已,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启迪数学思维。所以,有价值的生活情境一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但一定又要经过必要的加工和调整,而并非生活原型的全盘复制。
第二,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听过很多课,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是不能抓住关键,切中要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通常是课前预设好的,这些问题有既定的逻辑线索,往往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是有价值的,但教学是动态的,经常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倾听,敏锐地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判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处于什么状态,进而提出恰当的问题。提问的要求应该明确、具体,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具有思维价值。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中的一个数乘分数这一内容时,例2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 是绿花。提出两个问题:(1) 红花有多少朵?(2) 绿花有多少朵?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我在解决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后,没有急于引导学生归纳,而是继续提出了这一问题:现在你知道10朵绸花的颜色吗?学生思考后发现,还有1朵颜色不知道。接着提问:那你能自己补充一个条件,让我们知道这朵花的颜色吗?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有深意。第一个问题是解决问题之后对问题进行整体的比较而提出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第二个问题则是根据结果,让学生思考条件应该如何设置,从而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这一数量关系的体会。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数学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素材,让学生学习鲜活的数学;另一方面,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乘车所需时间、租车数量与费用、游览时需要的物品;(2) 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学生需要交纳的费用等;(3)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用数、图表等加以展示,进行交流。学生顺利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就能积累更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记者:“有价值的数学”虽然指的是数学内容本身是否有价值,但只有好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价值”所在。最后,能否让我们分享您的人生感悟?
张老师: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过程。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任何生命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一过程中,等待你的有鲜花与掌声,也有坎坷与崎岖,选择陶醉或清醒,选择却步或奋进,全在于个人。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努力早走一步,多走一步,敢于卓越。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