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关于小组合作的篇章时,突然让我忆起一次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尝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畅所欲言呢?又如何让课堂活跃而有效呢?对于自己班级的学生,说实话,我心中没有把握。左思右想后,我决定利用习作6为卡通人物编故事的机会,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模式进行自学。
课上,我出示了几幅卡通人物的幻灯片,且都是学生熟知的,喜爱的卡通人物。希望学生在初上课时就进入状态,调动他们的兴趣。果然,投其所好是正确的做法,原本就闹哄哄的教室,在没有上课预示下,突然安静了下来,紧接着便听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叫出了同样的名字“喜羊羊”、“沸羊羊”、“柯南”……此时学生们都已经进入了卡通的情境中,我让孩子们利用四人小组进行合作,说说自己钟爱的卡通人物还有哪些,他们各有哪些令你喜爱的特点,最好能够说一说具体的事情。说自己感兴趣的卡通片,对于孩子来说,那真是正中下怀,孩子们马上就热烈地讨论开来了,整个教室还原成了他们课间交流动画片的场所,热热闹闹教师中,听听这组“喜羊羊很聪明,常常整得灰太狼和红太郎哭爹喊娘的,记不记得那集……”,再听听这组“柯南很厉害的,虽然是小孩子,但是智商比服部平次高多了,就说****的杀人事件好了,还不是柯南先看出了破绽……”5分钟后我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热烈而又滔滔不绝的讨论。显然仍然沉醉于卡通片的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有的小组还会窃窃私语一番。我也没有加以阻止,而是让各小组自己报名上台介绍卡通人物令人喜爱的个性和具体的故事。一下子班级沉静了下来,窃窃私语声也停了下来,我开始怀疑刚才热烈的场面是否真的存在过。就在尴尬中一个小组打破了沉默,他们自告奋勇地上台汇报交流的成果,也算是给我解了个为吧。小组交流中,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台上讲得起劲,台下的同学听着起了共鸣,一起讲了起来,不知道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小组交流完后,其他小组开始纷纷举手示意要上台了。我进一步提出要求,现在增加难度,讲看过的动画片太没劲了,大家都看过,都能讲,没新意,能不能为这些卡通人物另外编故事,一个只属于你和卡通人物的故事,这样同学们就不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了,你就可以让同学们更认真地听你讲故事了。大家先自己静静地在心中编好故事的框架,再和小组成员讨论讨论。学生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兴致显然没有之前高,毕竟故事不是那么好编的。大约5分钟后,有小组举手了,我让他们派代表上来讲编的故事,虽然故事并不惊险刺激,但是孩子们却听得格外认真,可能因为这是自己的原创吧。交流了几个小组构思,编述的几个故事后,我让孩子们提笔讲故事写下来。说充分了,写应该可以文从字顺了吧。
可能是对孩子写得能力高估了,因为讨论时是小组合作形式的,因此孩子们编写的故事也呈现出了小组形式,一个小组很多情况下就写一个人物,甚至同一件事,还有的就将上台交流小组的故事收为己用。虽然,在这些习作中不乏构思好,描述具体详细的故事,但总体上说,缺少了故事的多样性,这是我课前已经意识到的,但是令我意外的是由此而达到的程度。班级中孩子四十九个孩子,总共才编了二十多个故事,这是我未预料到的。
习作课中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对于编故事的习作课,虽然形式上是开放的,但是内容上却也有所弊,因此,由收效来看,这次利用习作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似乎不那么成功,不过,课堂上孩子们确实没有以往习作课的沉闷了,而是动起嘴来试着讲出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片段或者构思所想了,这难道不是一个突破,不是一个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