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渔夫的故事》识字教学设计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坡造镇中心小学 黄青莲
【摘要】本文整理设计了《渔夫的故事》文后8个生字的识字教学,从比较识字、谜语识字、联合识字、单独识字等方面去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达到认识、理解、记忆课文生字的目标和效果。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2课《渔夫的故事》文后共有8个生字,这八个生字分别为“矩、捞、锡、币、叉、霉、仇、誓”,结合汉字的构造方法和生字的形义特点,将它们划为币和仇比较识字、捞和霉谜语识字、矩和誓联合识字、锡和叉单独识字四种教学设计,能够较好地认识、理解、记忆本文的生字。
一、比较识字教学设计
币的繁体字为幣,幣是个形声字,从巾敝声;巾指布帛,敝本指向下歪斜的,引申指尾巴,巾与敝联合起来表示“布帛的尾料”、“布料的剩余”。仇的繁体字为雠、讐,隹的古文字象一头、身、翅、足俱全的鸟形,其特征是尾部较短,隹就是短尾巴鸟的总称。雠是个会意字,表示面对面的两只鸟互相对言意思,本义为对答、应答,可引申为对手、仇敌;讐是个形声字,从言雔(chóu)声,本义为双鸟,引申为伴侣、匹配。把简化后的币和仇,根据汉字的构造方法,按繁体字去析解其形义,对于小学生的识字学习作用不大,所以对币和仇这两个字,选择如下的识字教学设计。
课堂识字加法:
巾+丿=币
亿+丿=仇
二、谜语识字教学设计
捞(lāo)是个形声字,从扌劳声(láo),本义是从水或其他液体里面取东西。霉(méi)也是个形声字,从雨每声(měi),本义是指因受潮生菌而变质变色。这两个形声字的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属于同音关系,其声旁与本字的声韵母完全相同仅声调不同,课堂识字教学设计重在理解形义,不追溯字源字形去析解字理,所以对捞和霉只是灵活运用谜语作会意析解。
(1)课堂谜语教学捞字
谜:提手在劳动,劳动要提手;
东西掉入水,靠它往回收。[1]
(2)课堂谜语教学霉字
谜:每天下雨地潮湿,
东西受潮就变质。
三、联合识字教学设计
矩的甲骨文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形,手拿着画角用的巨。今文字矩是形声字,形旁“矢”是矩字的部首,声旁巨是象形字,表声兼表意。誓按形声字进行形义的析解,从言折声,而其声旁折有三个读音shé、zhē、zhé,每个读音下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释义,其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只能选择声母同韵母不同的关系进行说文,不能很好地揭示形声字声旁标音的特点。
课堂联合矩和誓的识字教学设计:
序号 | 汉字 | 拼音 | 部首 | 字理析形识义 |
1 | 矩 | jǔ | 矢 | 矩是形声字,从矢巨亦声,形旁“矢”是矩字的部首, [是木工画直角方形用的工具,中间是指工具的把手。矩的本义是画直角或正方形、矩形用的工具,可引申为标准、法度。矢是象形字,矢的古文字正象弓箭之形,箭头、箭杆、箭尾俱全,其本义指箭。矢与誓在古代同音,故有矢通“誓”。[2]誓的部首为言,言如箭折断后不能复原,释义为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 |
2 | 誓 | shì | 言 |
四、单独识字教学设计
锡是一种金属元素,化学名词符号为Sn,质软色银白,富有延展性。在空气中不易起变化,多用来镀铁、焊接金属或制造合金。锡通“赐”(cì),指给予、赐给。锡(xī)按形声字从金易声(yì)进行析解,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只能选择韵母同声母不同的关系进行说文,不能很好地体现形声字声旁标音的特点。
叉为指事字,小篆字体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其本义为交错、交叉,这种析解识字重在形义结合及构字理据,却忽略了“叉”是一个多音字,这个字共有四种读音及相关释义,而属于本文读音(chā)的释义就有三种:①一端有两个以上的长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②用叉取东西;③叉形符号‘×’,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
综合锡和叉这两个字的形音义特点,单独设计成如下的识字教学:
(1)锡字教学
“钅”指“金属”,多指青铜;“易”意为“交换”。“钅”与“易”联合起来表示“古代君臣之间用金属原料(如铜)和功劳政绩进行相互交换”。
本义:赐,指给予、赐给;“赐”是赏贝币,“锡”是赏铜钱。
特指:一种银白色富于延展性的金属。“锡”作为一种特殊金属,是制造兵器的专用原配料,本身也常作为赏赐品,故有特指。
(2)叉字教学
顺:又中加点读作叉,
叉字四音别记差,
爸爸用叉插稻草(chā),
警察禁止车辆叉(chá),
叉着两腿穿裤衩(chǎ),
演员劈叉出了岔(chà)。
读音 | chā | chá | chǎ | chà |
释义 | ①一端有两个以上的长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②用叉取东西;③叉形符号‘×’,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 | 《方》挡住,卡住。 | 分开成叉(chā)形 | 【劈叉】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臂部着地 |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2]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