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庄老师执教的《山谷中的谜底》,不得不折服于她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课堂上时时闪现出的教学智慧!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7课,是第四单元既《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后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作者饱蘸着哲理的深思,通过对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教育学生在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通过暂时的“弯曲”来保全自己。
文中,作者以一种景观作为谜面,通过观察揭示谜底,最后得出人生启示。 “谜面、谜底、哲理”因此构成了本文三大内容。
庄老师的教学由找寻“谜底”展开,继而以“雪松是否是生活的弱者”为主题展开辩论,最后品悟得到的哲理结束全文。纵观本课教学,我认为存在着“智慧有余,语味不足”的特点。
辩论环节是整堂课的亮点。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去读第三节、理解第三节,而是以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完全处于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能不露痕迹地诠释个性解读的成果,从而感受雪松的智慧形象。与此同时,教师并没有忽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她提醒学生将课文读薄,找到关键的两个原因(外部的,自身的);她安排学生上台修改教师原先的错误理解“懦弱”、“屈服”……不知不觉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触摸了文本,智慧地解读了文本。
品悟哲理环节,庄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得不说也是独具特色:读句子——找对应的文中内容——品读“有时”——听写文中旅行者和作者的感受——写写自己的理解,几部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独到的设计、灵动的课堂,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但作为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本堂课似乎在语文文字的挖掘、品味和训练上稍逊一筹,课堂上少了一点学生的品悟和书声琅琅。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做些修改:
复检部分,以读代问复习山中奇异的景象。
探究原因部分,回扣文中“大雪纷飞”、“满天飞舞”“不一会儿”、“厚厚的一层”等词词语感受风急雪骤的壮观景象,为雪松的“闪亮登场”做好铺垫。
辩论交流部分,抓住“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反复体会,朗读品悟,感受雪松的强者形象,体会出其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顽强。
品味哲理部分,可以适当增加随文练笔内容,注意:不是停留在对道理的理解上,而是借鉴文中句式“不是……而是……”进行迁移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