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本课PPT课件教学下载地址:
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27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4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5月23日至25日我参加了中心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关听课、评课活动。感受颇深,顿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广大青年教师凭着青春活力,执着的追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之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语文课。他们对教材的熟悉和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是这几堂课成功的基础。课堂语言或幽默诙谐,或亲切自然,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更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板书设计精巧,书写规范,再加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但使教学的直观性得以加强,也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总之,这些课都不失为成功的语文课而又各有特点。
沈远春老师讲授的是讲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他紧紧抓住课文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想象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优美的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聪慧;深情并茂的朗诵,则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沈老师就抓住了朗读这一环节,采用范读、学生单独朗诵、两人三人配合朗诵、齐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调,揣摩语感,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的波澜起伏,创造出一种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也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从而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体味其中的美感。
《鱼游到了纸上》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法的练习,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也在想象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他们之中虽然也有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但是,对教改的精神领会较透,并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品味感悟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创设出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对多样的交流形式感到其乐无穷,积极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则对学生的心得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才华得以尽情的展示。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他们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他们在讲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论眼中、心中的课文景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张海霞老师则启发学生向课文作者挑战,调整课文的结构,改写课文的结尾,学生在改写和创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次听评课总的感觉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人人意气风发,胸有成竹,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教师初为人师却极具潜力,小荷初绽却已露出鲜艳的色彩。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学的百花园里一定会增添更多鲜艳的花朵。
不足处:
1、课堂气氛看起来虽然活跃,但稍显混乱,教师对此没有做更好的调动。
2、部分板书的字体不够美观,这需要进一步的练习
3、有的教师说话语速过快,学生难以听清。
4、个别教师整个课程设置不够新颖,缺乏独到之处。
5、语言虽准确到位,但自身感觉缺乏一种文学底蕴,需加强锻炼。
语文课人文性教育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避免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语言的导师,在课堂上自觉引导学生充分品味语言文字,认真揣摩人物品质,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体会人物的品质。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在清澈的玉泉池边作者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请问为什么说青年的“举止特别”?
生:“特别”的意思就是特殊,和别人不一样。文中的“特别”指的是聋哑青年爱鱼与别人不一样,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聋哑青年“爱鱼忘我”?
生:从看鱼和画鱼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聋哑青年是怎样看鱼的?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他看鱼时的表现的语句。先画一画,再说说你自己的体会。(学生自读、圈画、练讲后集体交流)
生:他看鱼时“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呆呆地站着”就是老老实实地站着,“静静地看着”就是一动不动地看,可以看出这个青年看鱼时精神很集中,看得很投入。
生:他“呆呆地站着”“静静地看着”说明他十分喜爱金鱼,看鱼时简直入了迷。
师:这两位同学抓住了描写人物的神态的词语,体会出聋哑青年看鱼时全神贯注。
生:为了画金鱼,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每个星期天”就是所有的星期天。“一整天”就是从早到晚,可见他看鱼的时间很长,而且是坚持不懈。
师:这位同学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感悟出聋哑青年观鱼似醉,爱鱼成癖,为此而持之以恒。
生:“他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也能看出聋哑青年观鱼似醉、爱鱼成癖。
师:以上同学通过品味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及有关时间的词语来揣摩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理解他是怎么画鱼的。
生:“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可以看出聋哑青年爱鱼忘我。因为“太阳快下山了”说明时间已晚了。“还在”就是“仍然在”,说明这个青年已整整画了一天的鱼,可是还不肯停笔。为了画金鱼他是多么勤奋啊。
生:星期天,聋哑青年画金鱼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如何反应的是他自己”。“唯一”是“只有一个,没有别的”。虽然他听不见,但他可以看得见。但面对周围那么多人,他根本看也看不见,全然不顾,毫无反应,可以看出他画鱼时是专心致志的。
师:正因为这位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奋专注地画鱼,所以“鱼游到了他的心里”。那么“鱼游到了心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鱼游到了心里”是说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鱼非常熟悉。
生:“鱼游到了心里”是说他抓到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的形象。
师:由于鱼先“游到心里”,那么聋哑青年的鱼画得怎样?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师:他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文中哪一句话是这个意思?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你能用哪一组词语把“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连起来?(师出示:因为……所以……、只有……才……、即使……也……、既然……那么……、不但……而且……。)
生:二者是因果关系。因为金鱼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他才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生:只有鱼先游到心中,才能游到纸上,也就是说只有长期认真观察,勤奋专注,才能提高画画的水平。
师:学画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评析】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