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指导


小朋友,这次的习作要写什么呢?这个在我们的课本里写得十分清楚,快翻开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习作内容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校园里发生的事。
现在,清楚了吧,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校园里的景物或发生的事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已经知道了习作的题目,下一步要了解的就是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这一点可是很重要呢,不然有可能会出现跑题的事情,后果很严重哦。那么,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从我的分析来看,大体有以下一些要求:
请小朋友们注意啦,本次习作有两点要求:

习作要求

1.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2.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我有一些问题需要弄清楚
小朋友:校园里有哪些景物可以写?

武老师:美丽的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跟我们共同成长,与我们有着亲密的关系。美丽的花坛、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飘着书香的图书馆,充满骄傲的班级板报,劳动最光荣的种植区,让人肃然起敬的升旗的地方等等,校园里可写的景物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是一块砖,一条路,一面墙都是你可以写的对象哦。
小朋友:可以写不同季节的景物吗?

武老师:当然可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哦。比如写校园的一处景色,就可以通过写它在四季里的不同来表现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可以从一天里的不同时候它的变化来写。不仅如此,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得到其他启示。除了可以从时间、季节的角度来写,还可以转变一下叙述者的角度,比如校园里一棵小树的自述,这棵小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长,它见证了校园的成长。再比说写图书馆,可以以有人没人为线索来描写,没人时,它很安静,像一个很有学位的老者在回忆在沉思自己这一辈子读了哪些书;有人时,它成了我们的欢乐的海洋,我们尽情的遨游在它的怀抱之中等。
小朋友:可以写几处不同的景物吗?可以写别的校园的景物吗?

武老师:如果你提了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粗心的小家伙。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点可不可以写,在我们的书中可是交待得非常清楚,你没有认真看,当然会提出来。既然提了,那我在这里再说一下。本次习作主要是写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这当然也包括别的校园里的景物啦。

小朋友:可以写想象中的校园里的景物吗?

武老师:我认为可以,只要想象合情合理。
小朋友:校园里的景物很多,只能写一处景物,我该怎样选择呢?

武老师:如果你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好,有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校园里的美景太多了,你觉得这也漂亮,想写,那也漂亮,也想写,所以总是拿不定主意。二是校园的景物给你的感觉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所以你也感觉无法选择。无论是哪个原因,如果你确定了写校园里的景物,那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浏览我们的校园。
第一遍游览你应该大致了解校园里主要有哪些景物?
第二遍游览排除一些你完全不感兴趣的景物。
第三遍浏览对这几处景物有个大概的比较,最后确定出你要写的那一处。
小朋友: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里,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但是真的动笔写起来,又突然感觉什么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武老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你平时没有细心观察和体验。在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和体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写,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确定好观察点。只有恰当地确定观察点,才能处理好自己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才能有顺序地观察周围的景物。常见的写景顺序有两种:一种是空间顺序,按照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的顺序有条有理地写。另一种是时间顺序,按照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

小朋友: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

武老师:在观察的过程中,主要景物,要仔细观察和体验,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时力求具体形象。可以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和展开联想。联想就是由你看到眼前的景物而联想到与它有关的内容。在写作文的时候,学会恰当地展开联想,才能使文章描写更具体。

观察和体验校园里的景物,不仅可以观察和体验它的静态,还可以观察和体验它的动态,也可以静态、动态结合起来观察和体验。要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观察和体验景物,力求生动。
抓特点 会联想 有顺序

观察景物首先要会抓特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桂林的山,作者就是这样观察的: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观察桂林的山时,抓住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等特点,,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这样,就写出了桂林的山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观察景物时还要会联想。不仅仅看到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更要注意想象到景物像什么样儿的。如作者观察桂林的水时,觉得水很绿,像什么呢?作者积极联想,于是写出了这样的精彩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第三,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有顺序。观察的有顺序,写作时才会有条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这就是观察的顺序:由外洞到内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在具体观察的过程中,叶圣陶先生很会抓特点。文中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最后,武老师想特别说明一点,观察景物时抓特点,会联想、有顺序是同步进行的,这三个方法不能分开来理解,分开来使用。请看下面的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叶圣陶先生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他听到的声音,还写出了他当时的联想。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觉得溪流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小朋友们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之外;就是让大家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顺序的观察和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对于本次习作,有哪些方法我可以学习使用呢?

武老师:俗话说“见景生情”。看到一处景物,我们心会有所动,脑会有所想。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或好经验能与大家分享吗?

小朋友:写景要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写,要重点突出。

小朋友:描写景物抓特点很重要,能观察到这一处与其他处景物的不同,能描写下来,这也较难,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还要看我们遣词造句的功夫。

小朋友:要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武老师:静态是对景物相对静止状态进行描写,写时要注意把景物所处的位置、外表形状、色彩浓淡等交代清楚。动态是指景物或部分景物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景物的美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生机勃勃,多彩多姿,是一种变化着的美。如老舍写的《趵突泉》有些句子很精彩。作者着重抓住趵突泉的动态来进行描写,通过写流动的水,翻滚的泉,飘荡的热气,变化多端的水泡来表现的突泉独特的美。动态描写景物,使得景物描写给人的形象感更强,立体感更强,显得更加真切。我们在观察景物时,对景物的动态特征要给予特别的注意,努力挖掘那些能够表现动态的各种材料。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才能生动、精彩。写景状物,一般采取如下步骤和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把握顺序,理出层次;合理想像,具体描写;提高认识,表达真情。

小朋友:大朋友,你讲得很好,可我一到写起来,脑子里就很乱。怎么办呢?

武老师:脑子里很乱,说明你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楚。写景文,很讲究文章的层次。层次清楚了,就会使人觉得有条不紊,这就是所谓言之有序。要做到这一点,在观察时要把握顺序,在写的时候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哪个先写,哪个次写,哪个后写,要有统一的安排。这样思路清楚,别人读起来轻松,就会爱读。

小朋友:以前老师经常是说我写的不具体,不生动,不形象,我老是叹气。武老师,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做到具体、生动、形象吗?

武老师:我的方法是合理想象,具体描写。大千世界,景物各异。写景状物,要想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除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之外,还必须借助合理想像,对景物具体描绘。这样,写出的景物才生机勃勃,增趣盎然,给读者以感染。请看下面的句子:

微风吹过,一串串嫩绿挨挨挤挤的,仿佛一群可爱的小孩在追逐嬉戏。

在这里,小作者充分地抓住了春的特征,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进行描写。由“一串串嫩绿挨挨挤挤的”,联想到“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这样写就把景物写活了。

请读下面的片断: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荡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代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 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是一位作家游桂林山水的描写片断。作家对这里的山进行了具体描绘,“水是静的、清的、碧绿的”“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有描写,有想象,桂林之水美不胜收。“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并加以想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样就写出了桂林山峰的峻峭。

从这个小片断的描写可以得知:写景文,具体描写和合理想象是多么重要!
我们的老师经常要我们在写景的时候注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我总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感情来。你有什么窍门吗?

武老师:我告诉你们的小窍门就是大胆想象,表达真情。

写景状物的文章,不仅仅是写景──对景物如实描绘,同时还要传达出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感染力。所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请读下面的片断。

东方渐渐出现了鱼肚自,云下一层淡红色,非常好看。过了一会儿,云朵又被抹上了几片红色,显得更加艳丽。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又是一道,一道更比一道绚丽,一道比一道光彩夺回,使人眼花纷乱。天空越来越亮,由原来的黄色变成了红色,又由红色变为紫色。天空的云五彩缤纷。突然,从东百天际的海面云层中,钻出半个小火球,看上去一点也不耀眼。旁边的一位老者告诉我:“这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太阳一探一棵地往上升,猛的一跃,跳出了水面,射出万道位光,照在海面上,照在沙滩上,照在人们的脸上。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手舞足蹈,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太阳冉冉而升,金光万道,给大地,给青山,给江河湖海,给万物被上了辉煌的彩在,使整个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面对冉冉上升的红日,忽然,我觉得,这富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勃勃腾空的太阳,不正像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么?祖国屹立世界东方,繁荣富强,如日中天!

这是一个小作者观日出的景物描写片断,共三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小作者对日出时的壮丽景色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很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第三自然段笔锋一转,“面对冉冉升起的红日”和“富有强大生命力”、“勃勃腾空的太阳”,小作者觉得这正像自己的祖国。这一飞来之笔,不仅赞美了祖国的伟大,而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也使这篇文章的内容得到了升华。

小朋友:原来是这样呀!总之就是多联想多想象。
都说开头和结尾对于一篇好作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朋友,你能教我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吗?

武老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的确,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的确会令我们的习作与众不同。下面我就结合本次习作说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开头
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直接进入你要描写的主题。比如,拿本次习作来说,如果要写校园的操场,运用开门见山式可以这样写:
不知不觉在学校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学校里到处都有我的足迹,尤其是操场上,留下了无数令我回忆的镜头。
我是一个运动健将,所以校园里最让我欢呼雀跃的地方就是操场。
在学校里,操场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玩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大乐园。
……

2.设问法。就是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兴趣,然后自己回答。设问法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但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句子当中。比如,拿本次习作来说,如果要写校园的美丽,运用设问法可以这样写:
你知道我们的校园里什么地方景色美吗?告诉你吧,最美的地方就是校园里的小花坛。
朋友,你到过我们的校园吗?今天,我就带着你参观一下我们的美丽校园吧。

3.名言、警句、诗歌等引用法。我们经常看到好多文章里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俗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效果非常不错。如你要校园里的美丽景色,可以这样开头:
“满园春色关不住。”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的校园,最恰当不过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洒落到校园里,别有一番景色。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