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课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听刘芸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入情入境,情感共鸣
听了这节课,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教者引领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体会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教师用朗读渲染学生,学生的情感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二、立足文本,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这节课,由于教者潜心钻研,准备到位,使本节课收到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课有感
昨天,听了朱老师的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层层的递进,环环相扣:
找一找,课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找出句子进行朗读,老师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一个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博士,一个维护和平的勇士,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一个疼爱孩子的好父亲。接着老师话峰一转但是却被无情的战争给夺去了生命。引出第二个问题:
失去父亲,我无比悲痛体现在哪里?
(鲁迅先生在评价中国文学《红楼梦》时,有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想,红楼梦能这么吸引读者,是由于它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朱老师的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父亲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一个美好的形象,但是却被无情的战争夺去了。我想当我们的思绪还沉浸在关于父亲的想象中的时侯,这一句无异于晴天辟雳,让我们为之无比惋惜,唤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恨。)
课文中的“我”与父亲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我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父亲归来,父亲会送给我一顶“蓝盔”。可是“蓝盔”却是钉在灵柩上回来的。老师将这个与父亲离去前做对比,从对比中感悟出父亲很希望能活着回来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是最终父亲没有回来。结果两年过去了,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个家庭尚且如此,想想现在不太平的世界里,有多少个在战争中破碎的家庭呢?老师自然而然的引出第三个问题:
现在世界并不太平,你知道什么?
配合图片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配上老师的讲解,将学生带入一个他们闻所未闻的,但又存在的另一世界。
在这样的层层相扣之下,将学生的情感一路升温了,所有有学生在读课文最后的呼吁时,与文中的作者产生了共鸣,以致当学生读到,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的时侯,抑制不住哽咽了,坐在后面。我也被学生的情绪感了。
我想所谓有深度的课,不仅让学生明白一篇课文的含义,也让老师从中有所收益;不仅是学生接受了一次洗礼,同时也让老师接受一次洗礼。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课记录
一.导读。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通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去体会什么?了解什么?
生:
用不同的事物去比喻不同类型的人;
一语双关,如《夜莺的歌声》;
师:遇到这样的的句子怎么办?读熟、反复推敲。
评:复习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做到了“温故”,这很好。如何“知新”呢?怎样将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一.揭示新课。
1.书信体。
师:首先是写什么?
称呼,标在书上;问候语;正文;结尾,祝福语;署名;日期;
评:拥有“整体感”是会学习的重要表现。这里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任务:这封信从格式上包括哪些内容?整体意识强的课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整体”地学习、自主学习。
2.是谁写的信?
出示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生:
“中国孩子”,表示地域;
“呼声”,是心声;
“呼声”,这篇课文最主要的是呼唤和平。
小结。这篇课文最主要的是呼唤和平。
3.质疑。
生:
为什么“呼声”?
呼吁什么?
评:若用好“整体”,就会将上述2、3两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题目中找到发问点,教师及时地归纳出主要问题:中国孩子要呼唤什么?为什么要呼唤?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是阅读后再归纳,第二个问题要进行分析。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最大作用是启发、唤醒,应该启发时,需要唤醒时教师必须“出手”,借力打力,推助学生向上走去,这容不得半点延时。
二.学习生字词。
1. 认读讲解生词。作业本。
2. 多音字。作业本。
给、更、鲜、
评:字词识记用了功夫,比较扎实。
三.学习二——五自然段。
1. 自读。思考,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线勾出来。
评:这个问题与学生要知道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哪个问题更好?问题,体现了解读文本的取向,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定位,更体出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程度。
2.交流。
[听课有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平,好感人刚刚听了四年级的一堂课,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那发自肺腑的呼声震撼了在城的每一个人,我的心酸酸的,为孩子失去父亲难过,为妻子失去丈夫痛心,也为母亲失去儿子流泪。。。。。。和平,多么亲切的字眼,谁不希望和平,谁不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擦干眼泪,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和平奋斗!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设计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所以教学时要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将以极大的冲击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拓宽学生的视眼,树立全球观,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1、用“呼声”激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课在设计中,通过媒体情境下的朗读与教师有机的导读激起学生情感,共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用“网络”拓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发挥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学生创下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3、用“读写”深 化。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朗读文本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共鸣,从而获得真挚情感。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同时又联系关于战争相关信息,抓住学生的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上午听了骨干教师喻水英老师一节语文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情感强烈,催人泪下。喻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下面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这篇课文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虽然突出,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离战争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中,喻老师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教师以自身的语言渲染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充满感染力的导入,奠定了这节课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之中。
二、注重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喻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等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特别是三个“和平!”强调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指导学生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指导都很到位。学生课堂上读的形式多样,有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喻水英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突出感悟,使孩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在语文中提高能力。
《有效上课》培训教材对一节课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导入、探究、小结、拓展等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今天这节课也较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喻水英老师从新课的导入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紧密,层层深入,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处理都很得当。在这节课中,教师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设计,让学生围绕问题和要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这一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抓住了文中重点句以及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让学生悟,让学生说。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领悟其中的情感,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方面、表达方面的训练。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大,有许多地方值得欣赏和回味,我就不多说了。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喻水英老师在课上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娇嫩的和平之花”和“为战争敲响丧钟”的理解,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指什么,还要启发学生知道这样写的好处。另外,“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效果是否更好呢?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意见,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谢谢。
组内评课
四(7)班许老师评课
做个有特长的教师
今天下午听了张玲老师的课,我深深地被张老师和我们四(4)班孩子吸引住了。那形式多样的朗读,那饱含深情的朗读,那清脆整齐的童音,实在令人陶醉。
初识张老师是在我刚进附小不久。记得那一天,曹校长放学校的专题片老师们看,看着美丽的校园风光,听着有着圆润甜美声音的配音员不紧不慢地介绍,我真的为这所有着较长历史,有着不少故事的学校骄傲。当时还不知道那个配音员就是张老师,还以为是电视台的播音员呢。后来有人告诉我,这片子是张老师配音的,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急忙让别的老师告诉我哪位是大名鼎鼎的张老师。后来慢慢和张老师熟识了,越发对她那高超的朗读艺术佩服不已。张老师朗读的作品《娘啊,我的疯子酿》,让我泪流满面;张老师指导学生们参加省、市各级演讲比赛成绩卓著,让我钦慕。每当张老师播报的时候,我都如痴如醉听着,我告诉学生:“好好听啊,这可是我们学校朗读水平最高的张老师在播报呢。许老师是永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今天是我第一次聆听张老师的课,在欣赏张老师做课的用心的同时,也为她班上的孩子深情的朗读所吸引,所陶醉。我不禁想起刘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特长。你不必全面,但必须有特长。”他还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你的字写得好,你带的孩子个个都能写出一手好字,这就是你的成功。”这是多么睿智的看法,这是刘校长搞多年教育凝结的智慧!就拿张老师来说吧,她的课堂也有不完美之处,但是,只要你听了孩子们的朗读,只要你看见孩子们沉下心来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美美地、深情的朗读时,你就会觉得,这是一堂完美的课,这是一堂让所有孩子都沉浸在作品中的课,是值得学习值得回味的课。听完这节课,不仅是我,我们组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请张老师到自己班上去指导朗读,请她班的孩子到自己班上去表演。这就是成功。这就是一个老师特长的魅力。
做个有特长的老师吧。没有人能十全十美,但我们一定可以拥有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会让我们更有魅力,会让我们的教育更有张力。记得上次在苏州听丁榕老师讲座。丁老师讲了她第一次教语文课的故事。她充分发挥她的绘画特长,把一首古诗画成了几幅画,不但深深吸引了学生,也让听课老师赞不绝口。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上山下乡那会儿,一个话剧演员被派到一所学校当语文老师。他什么教育理念都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也没有,他就会唱,他把每一篇课文变成歌儿唱,上课就教学生唱歌。校长、老师只摆头,可是期末考试,他班学生考的比别的班好多了,原来,唱着唱着,学生们学会了课文;唱着唱着,学生们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喜欢上了语文课。没有什么秘诀,一切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成功。这就是一个老师特长的魅力。
老师们,让我们都来做个有特长的老师吧。那样,也许我们的课堂也许还有不少缺憾,也许我们仍不能学富五车,但我们至少可以发挥我们的特长,吸引孩子,教导孩子,让他们也有一技之长,让他们拥有自己的骄傲,让他们的成长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