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优秀教案


中学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优秀教案
临高二中 数学组  陈蓉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  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  发展合情推理,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
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使用及意图描述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情境创设
问题:地震过后,同学用下面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板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铅锤。把三角板斜边紧贴在横梁上。这就能检查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1.提出问题。
2.演示课件(1):介绍方法,设下悬念,引出课题。 思考作答;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激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课件演示检测方法:旋转“房梁和三角板”,保持铅垂线不动,判断房梁是否水平。演示可能的情况,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科书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ABC 有什么特点?
3.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发出指令引导学生操作;画图介绍腰、底、顶角、底角。问题(3)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介
绍自己的想法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回答问题 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
兴趣,同时为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性质创设情境。         
猜想探究
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把你的结论填写在表中。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3.相互交流,你和别人的结论是否一致?你能猜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依次呈现问题当学生回答对称轴答案不一时,可以进一步提问:“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从而首先引出性质2.


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发现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


重点关注学生能否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出发折纸判断;能否用规范清晰的数学语言说出自己的猜想;能否归纳全面;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观察折纸并思考作答。


填表,交流,猜想。
        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形成感性认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链接到动画演示: 把剪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动画演示体会重合的线段和角。




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学生填写两个表。达到演板效果,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说出猜想后,拉开遮盖的正确结论。可以正确、快速呈现结论。
验证猜想
1.你可以根据猜想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吗?
2.证明两个角相等有什么方法?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

3.类比性质1的证
明,你能证明性质2吗?        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发言。
启发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寻找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并且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辅助线完成证明。
板书学生证明。
   要关注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应用意识和模仿能力;发表见解的勇气。        分析性质1的条件和结论,并转换成数学符号。学生证明
模仿证明性质2。        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有助于规范学生对性质的符号表述,增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        学生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后,拉开压扁的结果。实现快速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发言。
使用拉幕功能逐个呈现方法分析。
预设了三个“转到页”按钮,根据学生回答的辅助线方法,转到相应图形及方法。然后学生在白板相应位置写出证明过程。
问题解决
你现在可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吗?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知道:当铅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又经过直角顶点时,铅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即斜边与铅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节前悬念         学生发言。        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到缩略图1开始问题情境,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实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等于5,另一边长等于6,则它的周长为                 。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6°,那么它的底角度数是          。
3.如图,在△ ABC中, AB = AC,点D 在AC 上,且BD = BC =AD,求△ ABC 各角的度数.
  
评判问题1、2答案。
参与问题3的讨论,引导讲解。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
重在让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规范证明书写格式。
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应用性质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的意识。         

独立解决问题1、2。讨论问题3。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的等
腰三角形的性质.        所有练习都没有预设答案,学生或教师直接写在相应位置。第3题,学生整理出过程后,拉开遮盖的正确结论。可以正确、快速呈现结论,规范证明书写格式。
变式训练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5,另一边长等于6,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6°,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度数是     。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度数是   。
4.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点D为BC的中点.
(1)猜想一下:点D到两腰的距离DE与DF相等吗?
(2)如果DE、DF分别是AB、AC上的中线或∠ADB、∠ADC的平分线,它们还相等吗?
(3)如果将点D沿AD由D向A运动到D′那么点D′到两腰的距离还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巡视观察,进行个别辅导。给出答案。

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否注意到有可能的多种情况。         思考解题,交流答案。        运用变式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使用拉幕功能逐个呈现练习题。用白板笔直接填空或修改。
小结作业
1.小结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2.作业
课本P.56习题1,3,4        共同回顾性质,归纳常用辅助线添加方法。布置作业。         

共同回顾        总结回顾,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发自内心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和反思自我,通过课后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利用白板的自动存储功能,重现白板记录下的师生活动细节,方便快速的回顾所有内容。也方便教师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

 
热门中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