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 (2) 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
|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
[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
| 运用全等形的概念
|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 △ ABC的位子上,试一试: 如:教科书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 (1) 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2) 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4) 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 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 B A D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___cm, NM=___cm, ∠NAB=___.
|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