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时间
2007年12月10日
二.教学班级 初二(6)班
三.教学目的
1.给学生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作法。
2.给学生复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指线段的长而不是线段。
3.教会学生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的推导方法。
4.让学生充分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并能熟练背诵。
5.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
6.让学生明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流程图)
(1)提出问题 (2)讨论问题 (3)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运用,让学生明白,平时应经常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同时让学生证明,可以让他们明白任何结论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3.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描述定理和逆定理时,检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明白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深刻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画线段AB,画AB的垂直平分线MN,MN上任意取一点P,连结PA、PB,则PA、PB的长是点P和AB两个端点A点和B点的距离。
教师提问:PA、PB在长度上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证明?
学生回答:PA=PB
已知: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求证:PA=PB
证明:∵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PCA=∠PCB=90?
AC=BC(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在△PCA和△ PCB中
AC=BC(已证)
∠PCA=∠PCB(已证)
PC=PC(公共边)
∴△ PCA ≌△ PCB(S.A.S)
∴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 :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二).画线段AB和点Q,连结QA、QB,使QA=QB。
教师提问:点Q在怎样的一条线上?
学生回答: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QA=QB
求证: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过Q作直线MN ⊥AB
,垂足为C
∵QA=QB(已知)
∴AC=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QA=QB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试一试
1.如图,在△ABC中,∠C=90?,MN是AB的中垂线.
(1)如果MB=10cm,那么MA= _______.
(2)如果∠A=35 ? ,那么∠1=
.
(3)如果△MCB的周长为30cm,那么 AC+BC=_______.
2.如图,△ABC中,∠C=90? ,D为AB的中
点,D在线段_________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例1. 已知: 在△ABC中,ON是AB的垂直平分线,OA=OC.
求证: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连结BO
∵>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 OA=O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OA=OC(已知)
∴ OB=OC(等量代换)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 这条线段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五).练习
1.作图
(1)在直线MN上找出一点P,使PA=PB.
(2)找一点P,使它到A`B ` C三点的距离相等.
∴点P就是所要求作的点. ∴点P就是所要求作的点.
2.已知:如图,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 BD=BC+AC
求证:点C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
3.已知:∠C=9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B于M`N,AM=2CM。
求证:∠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