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网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认识了音乐课标修订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为我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课程也是如此。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标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
要树立全心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一贯以来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山村来了售货员》、《金蛇狂舞》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春到沂河》、《潜海姑娘》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霍拉舞曲》和《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时,可让学生在乐曲的演奏形式、乐曲内容、乐曲情绪等方面进行比较,又如:欣赏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天鹅舞曲》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最直接的研究课型,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在教育讲求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课堂讲求一个“动”字。当然,音乐教学并不完全排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里的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学生感受体验美妙音乐的乐趣中。因此,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心理需求的,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发展空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积极地投入音乐课改中,而且更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把学习到得内容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节课,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我从观念上,理论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更应该结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认真的去落实课标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农村学校虽然多媒体设施设备不足,但音乐教师应充分 利用现有设备,通过聆听、视频去感受音乐都美去体会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农村学生不如城市学生见多识广,因而也不如城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而音乐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同时,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农村学校更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又是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形象地激发,培养直觉,发展创造。音乐教师在新授一首歌曲时,总要通过讲故事,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再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使学生感到这首歌真好听!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随《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走入教室,课件上呈现出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绿绿的树和欢快 笑声,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仿佛进入了梦境。在学会歌曲后,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营造一份宁静、温馨和热烈教学氛围。让学生边听边表演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歌曲的美,这些早已不是歌曲中所限定的内容了。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时,大量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对歌曲有了全新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问”是儿童好奇心和认识需要的表现形式,“问”反映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也是创造之母。没有提问也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毫无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学生地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教师的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本次全县统一组织的网上培训,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课程改革既是音乐教育观念的变革,同时又是一场音乐教育实践的变革。因为音乐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极其标准都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尤其是在我们实施音乐课程的过程,也是在进行音乐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准备着重从教学理念、课程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入手不断改进,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一、充分体现新标准教学理念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首先,应突出“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音乐教学活动不能脱离音乐听觉实践,也就是说,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听入手,以聆听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特征。
其次,应突出“音乐是情感艺术”的特点。《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这就要求音乐教学以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的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多运用综合课型,尽量避免单纯唱歌、演奏或欣赏等单一课型。可采用在“感受与鉴赏”的基础上“表现音乐”,在“表现”音乐时融入“创造”因素等方式加强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课堂教学是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原则,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同时,教师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建立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是及其重要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负有主导音乐教学的任务;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同教师应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才能积极合作,有效沟通,教学相长,分享成功。
二、加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音乐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对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概括起来,音乐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基本的和主要的资源。音乐教师、音乐教研人员和主管领导应认真学习、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标准解读》、《实验教材》、《教师用书》以及相关资料、读本,聆听与研究配套音响,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2)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设施
学校为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提供的必要设施是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完成音乐教学的物质保证。《音乐课程标准》中详细地规定了学校音乐课程应配备的专用教室、各类乐器、音像器材、多媒体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要求,并阐述了学校广播、电视、网站、礼堂、体育馆以及校园各种文化设施对音乐教育的潜在作用和无形影响。对此,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3)课外与校外音乐活动
课外与校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审美意识,开阔其艺术视野,提高其音乐技能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加强对学生课外与校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4)音乐教育与教学信息交流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信息时代,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种信息通畅、熟悉了解大局的态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音乐教师要善于掌握信息动态,经常参加音乐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使自己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
(5)注意开发来自学生的音乐课程资源
传统教学体现的“三中心”(课堂、课本、教师)忽视与排斥学生的“自主”、“主动”作用,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义,更没有将其视为课程资源。而建立在对传统教学批判与反思 基础上的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有效 学习更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视学生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而且全力倡导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来自学生方面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