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回访活动在我区举行,第一天为大家呈现了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主题的六节观摩研讨课。执教的六位教师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示了精彩纷呈、情智共生的高效课堂,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传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六节课有一个共同点:有效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们不仅通过课例来展示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而且在课后报告中给大家介绍了他们团队通过研究获得的一些经验和现在还存在的困惑。现在我对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就会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思考的经验,也有探究的经验、应用的经验,还有反思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基本经验的积累,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迁移”三个的过程。首先,需要(生活中、活动中、学习中)经历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
第二天下午聆听了来自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研究员王明明教授的精彩讲座,她讲得条理清晰、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听起来觉得是一种享受。我对王明明老师讲到的有关“复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感触颇深!知识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重组,也就是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应抓好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为后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整理知识的要求有所不同,如:在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学习处在初级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出要整理的内容,引导学生回答,甚至将整理出知识结构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怎样整理复习,称为模仿整理阶段。进入第二学段,从模仿转向自觉整理阶段。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应适量减少指导性内容,而注重激发学生的知识整理、复习的动机和确定整理的方向,维持学生对整理目标的追求。比如给学生提出“首先做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些程序性、过程性、目标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整理。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己梳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课前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课内交流完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回忆再现,建立记忆表象,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罗列式、表格式、对话式、网络图、智慧树等等。整个过程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共享,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热情。我们要注意观察和适时点拨学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复习效率。我们要探索研究出一套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深受学生喜爱的整理教学方式,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形成持久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品质,把“四基”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