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认真拜读了张齐华老师编写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读完以后,我觉得张齐华的个人魅力和成长历程都很值得学习。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内容简介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共分课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和技艺解读篇三个部。课堂打磨篇对张齐华老师最具代表性的几节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有详尽的课堂实录,详实的备课手记,丰富的专家点评。理念探索篇重点阐述了张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技艺解读篇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和众多教育专家对张齐华教学艺术的解读。整本书有典型的课例分析,有深层次的数学文化探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
二、张老师的课堂
张齐华老师的座右铭“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他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是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圆的认识》一课,《圆的认识》是一节五年级的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张老师的数学文化教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转化成没有规矩,仍成方圆。“圆,一中同长也”;“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等等。不仅彰显了厚重的数学文化,同时颇富抒情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看着书中实录,仿佛走进了张齐华老师的课堂,像在品尝一杯好茶,留有余香。
张老师的《交换律》坚信了数学向着纵深处开掘的至理,读这份案例为其深度和细腻而震撼。对数学文化的追求正是本节课的显著特色,这种数学文化特质不仅外释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内蕴成一种理性的思辨。“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犹如泛起涟漪的思维波,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辩证性、得以相互印染,这种质辩的深入性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本质内涵和教学价值取向;《认识整万数》一课,让我了解到张老师是如何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精彩的四十分钟,来自于课外日日夜夜,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入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了解。这三节课他从数学的历史演变中汲取力量;他致力于在实践层面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演绎数学的文化魅力,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看完这本书,张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个特色:
1.艺术的课堂
张老师的教学语言既有数学老师的准确、概况、凝练,又有语文老师的激情、诗意,加上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和巧妙的点拨引导,独特而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一张名片。可以说,张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有语言的艺术,有评价的艺术,有设计的艺术。
2、智慧的课堂
张齐华老师的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这种期待、这种向往都是因为这种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呢,就是因为张老师的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说起来很容易,共11个字,但实践起来却需要智慧,需要大智慧,所以说张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3、丰富的课堂
上出艺术的课堂,上出智慧的课堂绝非是一件易事,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有优美的音色,不一定能说出幽默的语言,有幽默的语言不一定能有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一定能有巧妙的设计,幽默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巧妙的设计,从天文到地理,从人文到自然都有可能出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这是一种丰富的课堂,这丰富来源于张老师的博学多才。
看了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数学文化插上一双翅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