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今年4月份发布,新课标的发布,将决定未来至少十年的教育方向。2022年版新课标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近的一段时间,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课标的一些变化和今后教学的一点建议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主要变化
1.整体结构的变化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等5个部分。
2022年版课标做了调整和增补,重新编写了“前言”,将原来“前言”的内容独立出来,增补了“学业质量”,从而形成了 2022年版课标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等8个部分。
2022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分成的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即小学6年分成三个学段,初中3年为一个学段。
2022年版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阐述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给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并按照四个学段分别给出学业质量的具体描述,为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提高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2022年版课标还首次关注到了学制差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内容的描述中都关注到了不同学制的差异。
2022年版课标对附录的实例也做了一些调整和增补:2011年版课标在附录实例中编写了82个例子,2022年版课标在附录的实例中编写了93个例子。
2.课程目标的变化
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是用目标的方式来表达本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来说明要培育什么样的人。
1992年提出“双基”教学理论,2001年提出“四基”,到2017年“核心素养”,从“双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2011年版课标主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分别描述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2022年版课标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和调整:一是增加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课程目标的导向;二是删除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提法;三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分别描述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2022年版课标从核心素养的构成和主要表现两个方面描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和11种主要表现:一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二是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三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传统课程目标是以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维目标教学,新课标变为以人为本,以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的“三维目标”的教学。
2022年版课标所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一种“意识”(基于经验的感悟),在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一种“观念”(基于概念的理解),在高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一种“能力”(基于实践的掌握)。一致性就是内涵保持不变,是每一个学习过数学的人都应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知识与学生获得之间的桥梁就是整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不仅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获得,在知识上的获得,思维上的获得和素养上的获得。
3.课程内容的变化
课程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描述上,严格按照“行为动词+教学内容”的句式进行描述,并做了具体的调整和增补;新课标在初中阶段加强了以前没有重视的代数推理,还改变了过往以注重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建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新课标把等式性质升格为基本事实,将方程整体迁移到了初中,小学不再涉及简易方程,把原本不做考试要求的选学内容变成了必学的内容了。一是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是垂径定理,这里强调的是探究并证明垂经定理。
2022年版课标把“课程内容”分成“小学部分”和“初中部分”进行描述,且每一部分都是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知识领域进行阐述的。
2011年版课标是以“学段”为主线,描述四个知识领域的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做出调整,以“知识领域”为主线,描述了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进阶和发展变化。
2011年版课标只描述了“内容要求”;2022年版课标在原来“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体现了“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还体现了课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学业要求”主要明确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提示”主要针对学习内容和达成相关核心素养而提出了教学建议。
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在2011年版课标中,对内容没有做规定,仅对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022年版课标中,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更细致、明确的要求:不同学段侧重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第一、二、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阶段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出现。
项目式学习的调查报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示:1.如何安排进行调查的;2.调查后的结果是什么?3.对本次调查的过程中所使用方法进行优劣评价;4.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小学第二阶段就引入了加法模型、乘法模型,及其变代与组合,渗透代数推理的思想;在初中学段也加强对代数推理的要求。
对尺规作图,新增了两个知识点,既然是新增的内容,那么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把这一块的知识夯实起来。将尺规作图分散到对应的具体内容中,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几何原理,另外,尺规作图也能提升对图形原理的理解,这也是为孩子们日后接触如几何画板,网络画板等数学工具,提供了一个思维知识储备,所以要让学生清晰地认知每一种尺规作图的原理,而且这也与新课标中强调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相吻合,新课标中提到了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们先接触、学习几何画板等工具,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16-18新增是关于统计的知识,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经历数据分类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这里出现了好几个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名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4.学业质量的变化
2022年版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具体的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各学段分别进行描述。
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方式,提出学业水平要求。特别注重“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实际上是能达到的、可测评的,通过测评能测评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结果标准,体现结果导向:以终为始,以结果调整过程。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指导日常考试命题,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等。
以前的教学的模式多是以考定教,考试中会考什么样的模块、题型或某种解题的方法等,接下来就会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大量的刷题训练;但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现在要变成以学引考,强化学以致用的原则,平时学生学什么,考试中就会去考什么,以“能做什么”来检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会下降,减少单纯考查技能熟练性的题目,减少裸考知识点,知识的应用性将增加,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难度将大幅提升,重视考察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解决什么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如何串联、及对题目的表述能否读懂,将成为未来拉开差距的地方。因此,要求学生不要被现实问题的情景表面所迷惑,要学会分离出真正的数学问题,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
另外,核心概念是指统领某个单元或一课主干的、具有一定内涵的概念,对于核心概念,课标中没有明确给出各学段各学习领城中的核心概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日积日累的感悟、体会,找到核心概念,形成概念体系,通过反夏运用加以强化理解。
还要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的教学,不单纯的去介绍方法,一个新的方法出现,比如某个概念或定义的引入,要让学生能够感悟这个新方法的必要性,这个新方法为什么会出现?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被提出的?还会有什么别的应用?要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发展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生硬的规定。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例如把方程的引入移到初中,就是鉴于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情境不复杂,数量关系也相对简单,学生对方程的需求不强烈,学生会感觉用等量关系来建立方程会比较繁琐。相应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为未来初中阶段学习方程做好铺垫。经常说的研究对象“十”,就是研究对象本身加上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等,有时研究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等。
5.课程实施的变化
课程实施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等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描述中,在原来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在教学研究上,提出了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的建议;在教师培训上,提出了“先培训后实施”的要求。
2014年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到2017年提出“核心素养”,通过落实核心素养来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堂教学就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理念。另外教案=乐谱,课堂=演奏,要想达到好的课堂效果,那就要将重心前移,去关注教案的设计。
新课标中对“教学建议”作了重点阐述,这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制订教学目标方面,2022年版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四基”“四能”教学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时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在撰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按照“通过(经历)X ,能(会) Y ,发展(提高,体会)Z ”的格式撰写,其中X表示数学活动过程,Y表示应会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具体知识点目标(显性目标),Z表示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关键能力(隐性同标)。
第二,在把握教学内容方面,2022年版课标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通过分析各主题内容之间的关联和本质特征,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进行整合,以便于对这些内容更好地去把握、理解和实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第三,在选择教学方式方面,2022年版课标要求:丰富教学方式,强调要改变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求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活动就是“课堂要活”加上“学生要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回答别人的问题多,自己去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情况比较少,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第四,在综合与实践方面,2022年版课标要求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第五,在融合信息技术方面。2022年版课标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指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更要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意识转换。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教学建议
回归课本,重视基础,加强对概念、定义和关系的理解,思考所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应用,关注通性通法;重视考察对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体会数学的应用,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让学生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总之,2022版数学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强调实际生活和数学相结合的能力,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之美,从而建立对数学的兴趣。
新事物的出现就代表着机遇!新学期开学后,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理念市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需要勇气、智慧、担当,更需要提前思考谋划,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从生活中多给孩子介绍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培养对数学的敏感度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四基”和形成“四能”,逐步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