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地理教学,我想要有区域基础框架下的主题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中,区域地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基于学科思想,还是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都离不开区域
传统八股式区域地理复习饱受诟病,主流 “主题式”“案例式”区域地理教学对于某一节课来讲效果或许是惊艳的(适用于公开课),但是对于学生培养他自身的区域认知,感觉总是难以落地。学生的区域地理的结构依然是散乱的,不成体系,最多知道一些趣事而已,更谈不上迁移应用了。(上学期一节的西北地区公开课,我们就讨论了几次,到底区域地理教学是要先重点突破大尺度下的区域特征,还是先直接以小尺度具体案例来分析区域特征和发展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
三个月的网课教学,刚好完成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大课,因此我们每个人负责几个分区备课,这样给了我们更充裕的时间来准备每一节课,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多听课学习的机会。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是以在校公开课的要求备课的(确实就是公开课,大部分的课,主讲老师直播,其他老师在群里旁听和促进互动),课堂讲解素材很丰富,资料详尽,讲练经典例题分析,还有一些知识总结。
撇开网络教学的弊端不谈,只讲我们的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精心挑选,老师讲解也很详尽,但为何学生思路还是比较混乱?虽然有做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不少同学也做很精美。但总有八股式区域地理学习的感觉,什么都写上去就是了,笔记有了知识罗列,少了“思维”!“思维”!“思维”!当然还有落实比较差。
因此,我想,要有固定的模式,要学生知道每个分区从何入手。哪些内容是应该学生自主落实突破,哪些是要课堂引导突破的,每个分区的重点主题是什么。
但具体又是哪些呢?
直到课程改革提出“必备知识”,我开始困惑,区域地理的必备知识是什么?高考是课程改革的先锋,从17年高考试题中,我逐渐嗅到了区域地理的必备知识味道,纵向分析近三年试题,“位置,地形与资源”,我大胆锁定这三个必备知识。 ——自高丽老师
区域基础框架下的主题式教学
(部分参考滨州地理科学发展中心高丽老师)
第一部分为以“位置,地形与资源”为核心区域特征,区域定位重在引导学生做好长期规划,非一日之功,同时一定关注边界区域
第二部分基于核心区域特征推理其他重要特征(气候/河流/农业/工业)。(所以区域地理复习,在“八股”与必备知识之间折中)
(这两部分,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完成情况,对第二部分的知识薄弱内容补充讲解。这个问题,是否要有具体的教学案或资料?)
第三部分是解释现象。区域地理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角, 也体现区域是系统地理原理应用的载体。
第四部分是区域差异的分析,既包含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也有区域内部的差异。(避免模式化)对区域差异的认同,是因地制宜的基础,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灵魂。
(第三四部分进入主题探究式教学,每个分区明确两三个核心的主题。关于主题教学,我还是很喜欢汤国荣工作室出版的《区域地理Ace课堂》,看了里面的主题探究,也很有尝试的冲动,而这段时间的网课教学却让人举步维艰)
能不能做好一个详细的规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引?让学生能更好地达到知识素养“落地”?
一年有一年的循环,做个小总结,希望下次的世界地理教学不再是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