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贯彻中国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地理基本状况,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谋划每一课时课堂,目标明确,以学生参与展示为方向,确保学习质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成,都能再达标的基础上更有学科涵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学习辅导时间上难以保证,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需要课堂上区分对待,落实到课堂常规上。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四章: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轮廓特征,以及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重在结合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并解释相互间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重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能够解释相应现象。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学习,学生应做到:
1、能够结合资料、归纳说出中国区域概况,中国纬度、 海陆等位置特点记住中国陆地面积及海域面积大小,说出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并分析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中国的民族状况。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位置和轮廓特点。(第一章)
2、能够看图归纳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第二章)
3、能够说出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特别是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布及问题,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三章)
4、能够看图分析并说出交通运输网络和农业、工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建议。(第四章)
5、通过学习训练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鉴于此,教学中要注意做到:
??1、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自己、备课标。尤其要深刻理解课标,吃透课标。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分层次,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的表现。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情感。再次是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2、要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学会读图、填图。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拓宽知识面。
??4、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本资源,开展一些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与各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的沟通与合作,教学形成合力。
??5、深入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
??6、继续巩固和提高已取得的区、市级的立项成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丰富地理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好地理特长生的辅导工作。
7、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教学中要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多让学生展示分享,以案例学习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案例,重视不同区位因素分析内容和分析方法的梳理。
同时,自己要加强学习,按照计划,目标,落实的一系列程序,及时反思,进行课例梳理,重视学生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学会用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