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心动身行,从人师到仁师 —2017—2018下学年工作总结


2013年8月,我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期待中的人民教师。五年来,凭借着每天日生夜长的在岗经验,比照曾经满满感佩的教育箴言,尽管,摸着石头过河的成长步履里,有不可胜数的曲曲折折和跌跌撞撞,但庆幸的是,走过这诸多平凡而不平淡的周周与月月,我从一个教学管理零基础的人师,逐渐靠拢言行合一的仁师。
仁师法则一:班级管理中,爱心要无限多
著名特级老师魏书生曾对语文教学进行学理阐释,他在教学管理中,总是首先将目光朝向自己,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设,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
因着既定的班风和学情,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2班和10班学生们,在班主任老师极具向心力带领下,颇不容易地顺利走完了可能导致“天上地下”的八年级。回顾走过的路,作为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因为深谙“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道理,这个学期,我始终秉承着植根于爱的教育理念,除了在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田上勤勉耕耘,浇灌待开放的娇嫩花朵,还延续着一贯以来的管理风格,拿捏好宽严适度、刚柔并济的教育尺度,与学生亦师亦友且恩威并施。因此,在管理方面,我努力与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形成合力,不仅课堂管理上因材施教,还在能力提升方面采取分层拔高,针对学生的问题,我除了就事论事地引导教育,还通过微信、qq、电话、短信以及信件等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里。
在这种投入爱心与智慧的努力之下,我不仅收获了弥足珍贵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荣获了两个班级孩子满满的热忱拥戴。
仁师法则二:学科教学中,钻研要无限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课堂中的可塑性也比较强。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前预设,要关注生情并将学生的需求当作授课的出发点,很多时候,为了备出理想课程,推敲知识点和制定评价任务,我会花上几个小时去翻阅资料;为了将学生试卷批阅以便及时反馈结果,我选择废寝忘食地挑灯夜战;为了帮助某个学生解开心结或疏导疑惑,我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直至帮到他们;为了能够跟上改革大潮走在课改前列,我努力虚心纳谏见贤思齐,读理论写反思坐冷板凳,让专业教学水平稳中向前。尽管两个班级学生个性差异大不同,作为青少年的他们,多数都尚不懂世事且又时有叛逆。但在日复一日的以身作则中,因着踏踏实实的所作所为,我也常收到无数学生馈赠的真情感动:工作加班,学生们会送来暖心问候;休息间隙,学生们会给予温馨关怀;大小节令,学生们会送来弥足珍贵的表白祝福;字里行间,学生们会写出让人动容的尊师言辞……
在这种全方位多维度师生共融的钻研努力之下,不仅收获的课堂成果和教学成绩是喜人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语文素养也在稳步提升。
仁师法则三:个人成长中,步伐要无限稳
学习是一个不断内化和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要想做仁师:须时时谨记:身教重于言传。
当我还是一名虔诚向学的孩子时,便对学艺人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箴言耳熟能详。只是,真正将这个道理实践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要想教授好这门内容量可多可少、知识点可深可浅的语文学科,非责任心强和钻研意识自觉不能透彻把握。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为了更好地做学生的引路人,我严格地以一名智慧仁师的标准自我要求。2班和10 班是两个基础差异较大的班级,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效率,本学期,我继续在中原区语文名师工作团队的引领下,共研整本理论书、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的纵深度,对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进行详致的梳理,并在理论充电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实施,做好常规的教学设计,严把课堂实施和课堂评价关,还在几次大型公开课中,反复磨课不断深化课堂改革。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回顾即将结束的又一学期,我的心底仍旧有万千感触,或许,对于教育生涯才行至第六年的我,对于仁师的理解还有待丰富,距离无可指摘的仁师尚有一定距离,但相信,只要箴言在心,从人师到仁师的量变和质变,就在潜移默化的不懈努力中,而我,将继续心动而身行。
心动身行,从人师到仁师
——2017—2018下学年工作总结
73中 褚燕燕

 
热门中学教学总结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