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方可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的课堂 中芬课程教学实践交流”学习感受


2018年1月7日至1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于上海举行的“面向未来的课堂 中芬课程教学实践交流”。在全球教育界,芬兰人俨然是令世人瞩目的一颗新星。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美国杂志《经济学家》更在2007年发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能现场观摩这样高规格的教学实践,实属一种幸运,自己亦有切实而丰富的收获。
    一、专题报告——跟随专家来一场头脑风暴
先来说一说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专题报告。张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线人物,张华教授的专业性、敏锐性令每一位与会代表印象深刻。张华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核心素养”或“二十一世纪素养”。
    阐述了核心素养当中的几大关键问题,比如说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学科核心素养,创造中国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重建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核心素养重建课堂教学与学习,基于核心素养重建课程评价。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其中包含凝炼学科概念,创设真实情境,亲历学科实践。
(三)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包含基于学科观念的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重建,指向学科素养的日常教学评价。
    张华教授在讲座的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有关哲学、心理学以及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名家的理论和观点,理论性非常得强。初次听的时候,似懂非懂;回头再来看这些内容,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从张华教授的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作为一个专业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的专业性和引领性。
二、课堂展示——领略中外学科深度融合
再来说一说现场聆听的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首先是来自潍坊的以“相互协作”为主题的跨学科整合课堂教学实践。这节课整合了语文、科学、健康等不同学科,打破了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老师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设置学习专题,重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综合运用各项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了孩子的能力与素养。
来自上海的英语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潍坊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她的这节英语课没有以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为范本,而是自己重新建构了学习内容——以一次旅行为主线,先后涉及到了机票信息的读取、行李的准备等内容,既有生活场景的再现,又有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以及金水区并不陌生,包括第二届新教学方式课堂展评活动当中,就有不少英语老师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学习材料从生活当中来,培养的是生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来说一说芬兰两位老师的教学。芬兰这两位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学科更大范围地进行了整合,在课堂上,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亲身感受。她们讲的主题是“animals”,学习内容牵涉的有美术、语文、英语、数学、手工等等。明显感受到芬兰老师的个人素养非常得全面,音乐教学、美术教学、数学教学、语言教学等等,信手拈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有其优势所在,它真正地做到了,让孩子通过参与、体验去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这样参与的过程中,在做中学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倾听能力、分享能力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如果用于我们自己学校的课堂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芬兰的小学规模小、设备全,每个学校只有几百名学生,15~20人的典型小班,每班最多不会超过30人。学生7岁之前会在公立的、课程游戏化的学前班就读,之后进入小学,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在班级中或校园里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研究数学课题,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阅读相关图书。
在这里,你基本看不到全班式的集体统一教学,老师一般只指导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那些独立忙于自己课题的学生如果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他们鼓励学生从小就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并努力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还会配备特殊支持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帮助。
老师通过自己制定的多种评判方法和作业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估,且会在第一时间将学生的表现通过描述性材料而不是排名或其他数字型衡量标准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反馈。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相对较短,每学年也同样如此。这种教学安排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设计课程并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合作,以推动创新及问题的解决。
而我们目前的现状呢?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很强,个人素养、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人数多,班额大,家庭教育水平高低有别。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新颖的,组织方式是更加科学的,可是我们却无法直接“拿来主义”。是否可以把这样的教学方式、课程整合的方式,用于我们现在教学当中的某些时间段、某些环节和某些方面呢?比如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势学科的建设等。立足于当下的师情、生情、校情,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通过观摩三个地区教师的现场教学,越来越觉得新课程    改革环境下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不再是之前的课程执教者,而是要有意识地去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要具备关于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具备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
芬兰的学校系统100%公立,教师是从前10%的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必须有硕士学位,学制是六年,政府会全资资助。教师和医生、律师享有相同的社会地位。2008年,芬兰老师的平均起薪为29000美元(同时间美国为36000美元)。然而,芬兰拥有15年教学经历的高中教师的薪水约为其它拥有大学学历的人的102%(在美国,这个值仅有62%)。看看自己和周围的伙伴——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天山一小——感受浓厚的文化和教育温度
最后再来说一说这次会议的举办场地——长宁区天山路第一小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自己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学校。他们把自己的教育定位为“将孩子与世界联通”,追求的是阳光智慧及英语当中的bright。关于阳光智慧的解读,他们从六个方面进行说明。“B”代表的是better更好,“R”代表的是reflective反思, “I”代表的是inquiry探究,“G”代表的是global全球,“H”代表的是happy快乐,“T”代表的是thoughtful思考。
天山一小关于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比较完整成体系的,他们一共构建了十四个项目主题。其中包含金字塔的奥秘、地球一小时、芭比娃娃的世界、篮球新星林书豪、变形金刚、大眼睛、珍贵的水资源、一起来打乒乓、勤劳的小蚂蚁、蚂蚁的秘密、颜色的秘密花园、音乐之声、奔跑吧姜饼小人以及蚁行天下。不同的项目主题分散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进行项目学习。
学校专门建立了用于项目学习的主题教室。孩子们提前在网上进行预约和选课,待评审老师通过之后即可进入学习环境进行学习。环境的设置非常得科学化、人文化,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设备支持。
这是一所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学校,尤其是学校四楼的学科功能教室。在学科功能教室当中,音乐学科教室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其间音乐家的塑像、唱片造型的地毯、喇叭造型的投影仪巧妙点缀,让人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天山一小特别善于巧妙利用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拐角、每一片空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有益的环境。比如说在学校的墙面上。有专门的乐高展示展示、黑板报主题墙面;学校每层教室的拐角处都设立了非常温馨的读书角,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去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学校天台的一片空地上,专门设立了植物种植的一个区域,上面种植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并且每天定时为孩子们开放;甚至是在学校三楼洗手间门口的不足两平方米的空地上,专门喂养了三只白色的兔子,在这一拐角的墙壁上还出现了有关于兔子生活习性的介绍海报,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却真的是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
这是一所温暖的充满文化氛围的学校。
立足当下,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学我所需,取我所用,不跟风,不盲从,最大化服务于自己,方才是最大的收获。

 
热门中学教学总结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