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整体评价
此次期末试卷,含两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试卷以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试卷还对时政知识加以考查,突出了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二、成绩分析
此次测试,所教四个班级,平均分分别为65.6、71.7、73.3、71.7,及格率为53.4%,55.8%、55.8%、51.1%,优秀率分别为9.3%、4.6%、13.9%、13.9%,级部最高分94分。总体来看,班级之间相差不大,以三班稍为突出,但总体成绩偏低。各班优秀高分者少,90分以上仅4人,80分以上仅37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60-70之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选择题的第14、15、19题错误率较高,很多同学单凭个人感觉答题,忽视了基础知识是答题遵循的依据。还有材料分析第29题中有关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科技创新”的理解,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很多同学只是对其进行片面的个人分析,并没有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这样是得不到高分的。可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
2、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这种现象在材料分析题28题中体现最为明显。
3、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第27题,这道题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可有些同学思考过于拘泥,思路较狭窄,而导致失分。
4、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指向。材料第28题问题中已经明确提示此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各提出的一项措施”,如不仔细审题,就会很粗糙的作答,重复较多,很难答全面。
四、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一是很多大题背诵起来难度较大,不愿意在此花费更大的精力。二是题目的综合性很强,不容易得高分。三是学好了政治也没用,家长也都强调语数英主科。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的偏科严重,这在各个班中都非常突出。
2、学生对时政的关注不够。
3、基础性的知识背诵不扎实。平时应该教给学生一点背诵的技巧与方法,注意经常复习,加大检查立度,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记牢。
4、读题不认真,对题目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导致做题出现失误。
5、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一是明明想到了,但却不能选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二是积累的政治用语少,涉及国情、国策、战略等等应当尽可能的使用准确的政治用语。
6、书写潦草,不分条也不分纲,卷面很乱,再加上错字,难以辩认。
7、自己虽然是一位老教师,但做为思品课的一位新教师,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结合。缺少这种意识、能力、更缺少实际的行动。
8、课堂上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无法在课堂上将练习处理完,只能留给学生时间来做,做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9、作业、背诵的检查力度不够,方式、方法有待于改进。
10、教学时间比较紧,为了进度,没有复习的时间。缺少对有关题型的针对性的指导。
三、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选择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一环扣一环,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材料分析题也就更难了。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考试命题方式是灵活的,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知识。设问非常灵活,答案却非常简单,教材知识不熟悉,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在平时,应要求学生多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所学,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坚持问题带考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4、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改革“教法”,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一、试题分析
试题结构与往常中考基本一样,采用了开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由选择题、非选择题构成,选择题约占50%,非选择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三大块共占约50%
二、试题特点
1体现了学科教学方法。如:简答题13题,用一个知识结构图表,配以有效信息,要求填写相关内容,既考察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夯实了基础知识、基本观点。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如:选择题第2题,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考试,现身说教,更具有说服力;第15题,从思想上、行为上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付诸如行动;第22题,宣传标语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引导学生从思想道德、行为方面规范自己,起到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3试题有较强的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内容,结合课本知识,设置相关情境,考察学生对时事的关注与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并能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且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思品课并非空洞的说教;还有第四大题实践探究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理念的渗透,让老师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性;第16题加入世界贸易意味着什么,考察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回归课本知识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又凸出了开卷的特点。简答题第13题的填空形式,直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沿用了2011年中考试题的一个“变”点,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简答题第14题,以我省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为背景,不仅引导从责任、权力义务、孝敬父母、公平正义等方面考察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将所学知识从情感上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可喜的是,答案的多元化趋势凸显,17题二选一,降低了难度,也缓解了考生的紧张情绪,从这点上确实体现了开放性。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平时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隐患。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科整合不到位。选择题4、6、11,13题填空部分、14题基本观点、17题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可看出基础知识模糊不清或不知道,导致丢分较大;选择题第1题,不能有效利用历史知识加以分析,几乎50%丢分。
2对课本过分依赖,造成时间仓促,显得不够。
学生试题到手草草看题,只抓只字片语,对着一个观点,没完没了阐述详尽,生怕遗漏,甚至有些学生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抓住某个知识点,随意抄段应付现象严重,简答题几乎成了论述题,自然后面的习题时间就不够用了。14题不是看分来点,根据材料透露的信息,表明观点即可,而是就责任一个角度内容照抄,而导致丢分、费时。
3、学生知识过死,缺乏理解。如16题,意识到了机遇挑战,但理解不够,语言组织上欠缺,死抄书现象严重,不是灵活地将课本知识有机的整合、筛选。
4、审题不够、缺乏解题的技能技巧。读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有效信息,不会从整体上把握,也缺乏看分采点的技巧,回归不了课本知识,从而抓不住重点,更突不出难点,且大白话居多,造成答题随意性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观点的落实,充分利用小组,进行复述,互查。对能力强的学生,要强化理解。学生在复习中,复习课必要的反馈手段要跟上,如课前小测、课后批改、课中讲评等,应该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只有这样,我们老师心中才能有数、才能踏实。教师多引导将课本知识点教学归纳整理,从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紧密联系实际
要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要启发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要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将时政教学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
3、要突破教学难点问题,重视中考导向作用
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特别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要求部分,应深入进行研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掌握教材的特点,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挥中考积极的导向作用很重要,应该及时地将各学科中考命题改革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去。
4、学会读题、审题,掌握一些答题的技能技巧。
复习题要精选,教学生审材料,逐字逐句分析、逐层分析、整体分析相结合,找出问题,回归相应的课本知识原理。再看不同类型题答题的格式、规律,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主要错误类型
1、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没有认真地熟读教材,基本概念不清。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
4、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欠缺,一些学生读不懂题目,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致使答案五花八门。
5、学生不能认真审题,拿到题目后不加思考就做,审题不清,结果答非所问。
二、试卷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落实能力目标,追求德育升华。
考试肯定要以考查知识作为诉求,但对知识的考查远远不是考试的全部,对知识的直接考查只能是考试的必由路径和起点。因此,本次九年级的期末考试,命题意图的重点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命题者力图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机智的升华其道德情感,生动而又具体的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2.试题取材新颖,设问灵活,综合性强。
试卷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个试卷时代和生活气息浓郁,显得生动活泼,充满探索的吸引力和健康的情趣,有利于引导考生放飞思维的翅膀,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具体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试题善于在生活中选取考试素材,既尊重考试范围,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试题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考试尽量克服了考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缺点,有利于考生发挥出真实水平。同时,试题答案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有利于优秀考生创造性的发挥,真正落实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的评分原则,有效的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区分度和效度。
3.信息和思维容量大,知识覆盖面广。
试卷对知识的覆盖体现了“三突出”的特点,即突出基础,在基础知识之上稳妥的建构学科大厦;突出主干,以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提纲挈领的统领学科的考试;重视热点,在热点知识的考查中有效的渗透和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原则。“三突出”和具体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极大的扩充了试卷的信息量和考生的思维容量。试卷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必须有效的把学科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以学科知识为工具,形成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克服了考生考试机会主义的心理。
三、考试情况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考试总体考试情况良好,说明思想品德学科构建高效课堂取得了实际效果;班级和班级之间的考试成绩比较均衡,说明各班重视思想品德教学,学校思想品德教师重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好的实现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
由于教学时间紧张,一直都在追赶教学进度,没有时间安排有效的复习;另外九年级的试题带有中考模拟性质,学生的考试能力没有完全形成,考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并冷静的反思平时的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下实际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必须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充分注意,即一重知识基础,轻能力生成;二重知识点突破,轻整合建构;三重考试训练,轻方法提炼。鉴于以上问题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建立以下理念,形成以下对策:
1.学科知识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学首要的重点,但在知识这里简直是典型的浅尝辄止,是教学的半途而废。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首先落实知识,然后由此出发,并以此为工具,形成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情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能。
2.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必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成活,知识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动,知识只有植根于学生的个人实际才能深刻。因此,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品德的教学有效的转化为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
3.平时的考试训练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必须突出考试的三大功能,即一查漏补缺的功能;二提炼和形成方法的功能;三培养和形成学生优秀的学习和考试品质的功能。如此方能让学生考有兴趣,考有收获,考有进步。
本次考试是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对我县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状况进行的一次摸底。试题的命制完全依据中考试题模式,依据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符合九年级思品教学的要求,侧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测查。下面就九年级思想品德卷面情况做一分析汇总:
一、本次统测试题的特点:
整体上说,试卷编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选取的材料新颖。试题测查的重点突出,考查面广,有梯度,既联系学生实际,又结合当前社会时政,有一定的导向性。突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有一定的考查效度。其中对时事的考查,对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很有促进作用。
二.答题存在的失误:
(1)选择题的失误较大。
如单项选择第3题,多数学生选择D,他们认为B项是说创新与题无关,只有选择D项才恰当,
选择题第6题,部分学生选择A,弄不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单项选择第8题,部分学生选择D,没有看后半部分的话,“环境保护是中心工作"这句话是错误的,只看了一半就选择。
如单项选择第12小题,学生没有审清楚题干要求,把和题干无关的1和5选项都选择了。
简答题第13题,回答第1问角度不全,部分学生只从学校方面回答,没有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第2问的回答态度不明,仅从不公平的危害着个角度谈。
简答题第14小题,成为一名志愿者有什么意义,多数学生仅从责任这个角度谈,没有拓展到“正义,走向世界,人生的意义”等角度。
分析说明题15题第2个问题,要求从两个角度谈如何理解煤炭是山西的阵痛之源?多数学生仅从资源浪费角度回答,没有延伸到经济,安全,环境保护等角度。
实践探究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三走路一支撑”不理解,导致5分丢失。第4问孟杰这样做属于什么学习方式,多数学生只答了自主学习,没有回答探究学习,还有的学生回答的不是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造成失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答题高分低分差距太大。
2、部分学生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3、学生对教材不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4、学生盲目依赖课本和资料,不符合题意的乱抄。
5、部分学生书写太乱,答题条理不清,语言组织混乱,不能正确使用术语。
6.对时政热点关注较少。
三、今后教学中应关注的方面及问题
1、深入仔细研究教材和课标,紧抓知识点。要联系生活,时政,选择学习方式,抓住落脚点。
2、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3、精选材料分析题,给学生讲述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并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为题的能力。
4、狠抓学生书写,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要求做笔记,提高学生答题速度。
5、改变教学方式的不足。上课时,不能单纯给学生知识点,要对相应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挖掘,不能就事论事,忽视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交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形成。
6、加强校际间联系,与同课教师多交流,取长补短。
总的来说,这份试卷还是很不错的,对指导我们今后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也使我们明确了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