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生自学时的基本“凭借”,特别对于刚接触预习的学生,到高年级学生就可以自己拟定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提纲设计要具备“三性”。
(1)操作性:问题不易过大,可以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2)量力性:提纲中的问题学生有能力自主解决,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是教师讲解的部分。
(3)启发性:提纲设计对学生理解新知有启发性,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举个例子:三上《年、月、日》
提纲(一):一年有多少个月?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哪个月是特殊的月份?每个月有多少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月的天数?
提纲(二):一年有多少个月?这些月份可以怎么分类?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两个提纲在操作性和量力性上都可以,但可以明显看出提纲二的启发性更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2、用心提炼预习步骤和内容
预习提纲其实是一种任务落实法,其实预习方法还有有很多,比如笔记预习法、温故知新法、尝试练习法、动手操作法、合作预习法等。但如果一味的跟学生讲这些预习方法,他们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更不利于应用。所以我们通过具体、简明、合理的预习步骤和要求,将方法化解在其中。下面简单的呈现一下新授课预习步骤。
第一步:读。是指初读课本,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并结合情境图,解决老师提出的预习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课本中哪些地方隐藏着预习提纲中问题的答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比如每课的课题,人物的对话内容等这些都是重点要读的内容。
第二步:思。思是指要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做上标记。班级可以统一要求,比如用波浪线等,自己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试着解决,可以和同伴讨论,请教家长、查找资料等。解决不了的也可以作为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思和问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还说过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思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比较难做到的,因为只有深入预习才会思考,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三步:做。做则是做课后的练习题来看看自己预习的怎么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预习步骤不必太多,预习深度也不需太深。当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预习能力提高后,预习内容和预习深度也要逐渐增加。比如我校提炼出的六年级数学新授课预习五步法:读、思、讲、举、做。步骤、方法增多了,内容和深度也加大了。具体为:
一读。读有三,一读大体了解;二读,仔细圈画,重点、难点、问题;三读,找知识点。教师要交给孩子书中单元标题,课题,即每课小刺猬旁、还有书中的小知识点等。
二思。思是指思考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做法,自己还有什么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还说过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实思和问往往在一起。这一步学生很难做到,只有真正深入预习才能思考和提问。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三讲。讲是讲讲概念、讲讲题、讲讲推导过程。
四举。举则是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概念,可以模仿例题举例子,也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
五做。做是自主文成书中“填一填,算一算”,还有需要动手实践的地方,让孩子先经历过程。还有课后练习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情况。
3、通过“三强化”落实预习指导
那么这些预习指导又是如何落实下去的呢?我们通过“三强化”来进行落实。“三强化”是指在备课中强化预习指导(课前);在课堂中强化预习指导(课上);在活动强化预习指导(课后)。
(1)在备课中强化预习指导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预习指导
(3)、在活动中强化预习指导
最后我想说,预习的方法和内容要灵活,预习步骤根据需要调整顺序,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预习后的课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预习步骤看似繁琐,学生掌握熟练之后,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就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至于学困生要降低预习难度,允许不同水平学生达到不同预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