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优秀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第一册第一组“课文”局部的第5篇课文,前面4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爷爷和小树》,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现:第一段是总起,交代“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比描写,从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到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这两个方面叙述人和树之间的亲密关系。两段的构段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样,教学时,我用重点阅读其中一段,引导自悟另一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借助句式:“什么时候,谁帮谁做什么。”来弄懂课文。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使同学在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上,能读出恰当的节奏与重音,然后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中,来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同学的读书能力。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我觉得对于第二段的理解与朗读指导,时间是富余的,同学能在课内从读不通顺到读出感情来,足见读的指导是到位的。然后再教学第 3段的时候,同学能很快地理解内容,并能将朗读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第3段,费时少而收效大。从总的课堂节奏来看,第一课时显得冗长缓慢,第二课时内容丰富而紧凑。这可能对同学的情况,比方纪律性,表示欲预计缺乏,还有老师放手让同学自读的无效训练,导致第一课时有些内容没按预设的完成。但是我想,教学设计是死的东西,教学是活的生命,要让死的设计变为活的,是需要课堂实践的检验,所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课上不是演练得很完美,这是很正常的,在平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缺乏大惊小怪,但是反思还是必不可少的:
  1、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在课文教学时,重视让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协助同学认记汉字。如这个“伞”字的教学,引导同学发挥想象,再以实物形象协助识记字形,这符合了同学的认知规律。但是写字教学的时间,是布置在下课前十几分钟呢,还是布置在专门的写字课来指导比较好,这个问题我也不很清楚。总觉得在一堂课中,写字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突出。
  2、以读好课文为教学目标。重视朗读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同学,充沛信任同学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同学学读书的意识,尊重同学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同学大胆地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同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要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这个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在之前的课文教学中,我是先让同学自身去读通读懂课文,然后在理解过程中,在没有教给读书方法的情况下,让同学自身去摸索,自身去试着练读。等同学读了以后,老师觉得不对,再去一句一句地教。这看起来好像是在培养自读能力,但是效率低下。其实,一年级同学学朗读,就是要由老师教的呀。唐老师在评课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说,一年级朗读指导,先听录音,再老师教读,然后由同学自身读,这样读书效果会更好。同学有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一开始给他一个良好的示范,为他顺利地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另外,听录音比听老师范读效果好,因为,听老师范读时,同学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看老师的表情上,而听录音,就可以减少其它注意方面的干扰。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教学在借鉴中进步,同学在模仿中生长。”为什么不发挥老师的模范作用,让同学独自在黑老马识途呢?
  3、以培养习惯为重要任务。低年级课堂教学,我一直在努力营造一种活泼生动,动中有序的学习氛围,但是,假如常规纪律没抓好,生动会是一句空话。所以对于一年级同学,抓好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文章共三段话。第一段介绍了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哦、三两段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1、导入的设计
    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对一节课的投入状态。上课后,我借着每位小朋友都喜欢画画的因势,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画一棵树,并让他向大家介绍自身画的树,再通过老师课件画的一棵树让小朋友说说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协助。因为一开始就从小朋友们的兴趣着手,小朋友们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中来。在介绍树的好处时,大家说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们就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2、从学课文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小朋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感情朗读。所以,在一次次的引导、激励下,小朋友们通过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还以爷爷绿色的小伞,明白了树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发出了“协助他人,快乐自身“的论断,这个过程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做好自身引的角色就够了。
  3、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个别小朋友,从上课开始,就一直不喜欢将课本打开,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说明我抓得还不够全面。另一个就是,朗读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很快就将文本背会,以至于齐读的时候也不愿意将课文打开。这个问题的存在我感到比较头大,该如何去解决,去引导,我该好好再考虑、在实践。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3
  《爷爷和小树》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朋友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活的衣裳,小树不冷;夏天,小树撑开绿色的小伞为爷爷遮凉,爷爷不热了。表示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的密切、和谐。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和练习朗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胜利之处有:
 
一、充沛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给出了两幅情境图,这两幅图突出了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如第一幅图所表示的内容:时间是冬天,树木凋零,爷爷衣着棉衣在室外活动;第二幅图所表示的内容:时间是夏天,树叶茂盛,爷爷衣着汗衫坐在树下摇扇、喝茶。我在教学时就充沛利用这两幅情境图,让同学认识冬天、夏天的景物特征以和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穿厚薄不同的衣服等。这一环节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和练习朗读。为了突破重点,我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把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成红颜色、闪动的效果,识字教学时,有的同学注意力开始分散,用动画的形式识字可以重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引发同学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在接下来的朗读感悟环节中,为了能让同学更好地理解重点词句,即让同学明确“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的含义,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在画面上把缠在树干上的草和茂盛的树叶分别作成闪动的画面。当同学的认识出现误区和偏差时,就出现闪动的画面,这样不但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还可以对同学的认识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然而,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对一年级小同学来说比较陌生,理解难度比较大。教学时,我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如:课件出示“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这两个词语,同学认读后,启发他们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东西是暖和的?那些东西是绿色的?这样同学就会毫不费力地说出许多这样的词语来。这样的训练不只使同学学会了语言感悟和积累,而且还学会了扩展词汇的方法。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感到:要使同学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必需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的巧妙结合,使同学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才干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热门一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