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朗读感悟4—7自然段,写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激趣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连环画,你能给它编个故事吗?(出示8幅连环画,请学生用1、2句话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2、有位小朋友,根据连环画也编了个故事(出示课题),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他是怎么写的呢?请打开课本74页,听老师来读故事。
   3、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自己感知内容,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B、同时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词)谁来当当火车头?(及时正音):
      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B、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请试一试。
      狐狸指着架子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请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
      由词至句,为学生提供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
   3、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你喜欢谁?(多问几个)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欢小猴子的什么呢?请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并从故事中找到有关的依据。
     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板书:聪明)
   2、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书上是怎样写的?请找找小兔子的话。(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你能给“连忙”找一个好朋友吗?小兔子为什么要连忙说?请找出文中的原句读读。(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
   3、刚才,小朋友说小兔子没吃过,可小松鼠说葡萄酸得很,小松鼠吃过吗?你怎么知道?你能来表演一下吗?
   4、哦,原来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就说葡萄是酸的,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敢去尝试了。现在,你们知道小猴子聪明在哪里了吗?(出示:平时,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光听别人的话。)
   5、出示句子: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聪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
出示练习:1)小柳树笑了。
          2)小柳树()笑了。
       1)丁丁关上窗户。
       2)丁丁()关上窗户。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
  四、感情朗读,合作表演
    现在,让我们把4—7自然段的内容来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读,表演读,为三位小朋友戴上头饰。)
  五、课堂小结
    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甜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指导书写
   1、篇课文共有8个我会写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个(出示:猴、狐、狸),谁来读?
   2、你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指导范写“反犬旁”。
   4、想想办法,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5、教师范写,注意提示“猴”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候”。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