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资料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第2课时)
集美大学 施茂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还原情境和游戏化手段让学生体验小燕子一次又一次有了新发现后的心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情感体验认识感叹号表示的语气;在情境中直观了解“仔细”的意思。
3.延伸课文语境,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发展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巩固字词
1.复习新词。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屋檐下的小燕子和他的妈妈。他们家附近的菜园里种着冬瓜和茄子。冬瓜在地上──躺着。
师:喏,这就是躺在地上的冬瓜。
先出示冬瓜卡通图──
再将上节课学习的新词──不加注音──置于冬瓜上。
师:每个冬瓜上都有一个上节课学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冬瓜就属于我们了!哪列“火车”开起来?(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2.复习生字。
师:菜园里的茄子在枝上──挂着。
师:看,这是挂在枝上的茄子。
先出示茄子图──
再将上节课学的生字──不加注音──置于茄子上。
师:茄子上的这些字宝宝还认得吗?读准它们,茄子就属于我们了!哪列“火车”开起来?(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设计意图】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方式游戏化、趣味化应成为重要的策略考量,尤其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阶段。“读准生字新词,冬瓜和茄子‘就属于我们’”便是游戏化的方式。选择拟人化的冬瓜图片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此外,需要说明的还有,本设计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生字词教学,并教好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其中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应以学习动词“躺”和“挂”为要点。所以,本环节复习,特别强调“躺”和“挂”,图片中冬瓜和茄子的形态都突出这两个动词的直观解释。茄子若有拟人化图片效果更佳。
(二)品味词句,体验感悟
1.学习“第一发现”:认识叹号,体会心情。
师:读好了生字新词,现在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就属于我们的了!那么,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呢?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
出示──小燕子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师:现在,我们就做一回小燕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看到“小燕子”们津津有味地读,老师想采访采访。哪位“小燕子”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
师:“小燕子”,以前你天天从菜园飞过,知道冬瓜大,茄子小吗?(预设:不知道。)
师:现在你知道了,第一次发现了冬瓜大、茄子小,这时你的心情怎样?(预设:高兴。)
师:你回到家里,一连叫了两声“妈妈”,这是为了什么呢?叫一声“妈妈”不好吗?
(预设:心里高兴,急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所以连声叫妈妈。)
师:看来,小燕子有些迫不及待了。小朋友们,你发现了吗?(指屏幕上的句子)这句最后的标点符号,在我们的教材里是第一次出现的。你看它像什么?
(预设:倒着的火柴、倒着的拼音“ì”……)
师:这个倒着的“ì”,名字叫感叹号。跟老师读──感叹号。
师:表示心情很高兴的语气,句子末尾就可以用感叹号。小燕子连声叫“妈妈”,说明他很高兴,再用上这感叹号就更表现出他的高兴。现在我们再来读,要读出小燕子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的那种高兴心情。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所有学段的阅读教学课程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意味着体会作者或人物的感情,是阅读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或确定教学内容时的共同选择——说理文和一般性说明文除外。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体会小燕子的心情绝不能缺席。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选择“妈妈”的连用和感叹号,这首先是因为,这两种形式与表现小燕子的心情有关,以此为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意言兼得;其次是因为,感叹号在教材中首次出现,同时体会感叹号表示的语气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的要求;“妈妈”连用与低年级生活语言接近,能为他们所接受。
2.学习“第二次发现”:体悟心情,小组轮读。
师: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知道小燕子有了发现,心里高兴吗?
师:谁来高兴地读?
出示──燕子妈妈说:“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读)
师:小燕子听从妈妈的话,又去了。这回他的发现是──
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指名读)
师: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这一次发现了什么不一样?(预设:颜色不一样。)
师:小燕子这一次发现了更多。他的心情会怎样?(预设:更加高兴。)
师:谁能把小燕子更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师:现在,一二组的小朋友读写妈妈的句子,三四组的小朋友读写小燕子的句子。要读出他们高兴的心情。(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三叠式”是文学作品典型的结构方式之一,即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说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单元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就是。此结构为民间文学所乐用,其原因之一是类同的情节更易于口耳相传。儿童文学也大量采用这种结构,相似的故事情节大大降低了儿童的阅读难度。包括本课文在内的很多小学低年级课文的结构就是“三叠式”。如何在类同的后两个情节中选取教学内容是此类结构课文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三叠式”不是完全、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反复中求变化。所以,教学后两个情节应在“变化”处寻找和确定教学内容。教“第二次发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小燕子这一次发现与第一发现的不同,领会其更加高兴的心情,这就是本情节的“变化”所在。领会这两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至于语言形式,这个情节与第一个情节的主要不同是“又”和“再”的运用,考虑到这两个虚词对于领会小燕子的心情作用不大,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学生早已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不教学生也已经基本能够意会和运用,花费时间教,效益并不高,故舍弃不教。此外,不教的原因还有,三个情节的教学应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气。比较三个情节,第一个情节首次出现当然是教学重点,第二次发现的“变化”不是最大,不应是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就相应减少,教学过程也相对简略。
3.学习“第三次发现”:体会“点头”,揣摩“仔细”。
师:知道了小燕子有了新的发现,妈妈这样说──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谁原意当回燕子妈妈,来读一这句话?(指名读)
师:请问,你“点点头”表示什么意思呢?(预设:觉得小燕子说得对、说得好,表扬小燕子……)
师:得到妈妈的表扬,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哪位小燕子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连冬瓜皮上细细的毛、茄子柄上小小的刺,小燕子都发现了。猜猜看,这一次,小燕子去了一定是怎么看的?联系刚才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猜一猜吧。(预设:仔细看。)
师:什么样的看才叫做仔细看呢?同桌之间说一说吧。
师:哪位小燕子把你这一次是怎么看的演一演?生演。表演过程中,若需要应适当引导。
师:看到了吧,小燕子是睁大眼睛看,看了很久,来来回回地看,反复地看。这就叫仔细地看。因为看得仔细,所以,冬瓜皮上的细毛哪,茄子柄上的小刺呀,小燕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了。难怪小燕子会那么高兴。
大家一起高兴地读──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有小刺!”
【设计意图】“点点头”是这个情节中的新“变化”,通过领会其内涵可以体会到燕子妈妈的心情。但这个环节不把领会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的心情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通过第二个情节的教学,学生实际上已经领会到小燕子和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的心情,不把它继续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也能自然领会其高兴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词语“仔细”的教学,因为小燕子的“第三次发现”就得益于“仔细”,这是这个情节之于前两个情节的最大“变化”。
三个情节的教学,主要策略还是延续复习环节中的游戏化,但二者具体做法不同。这几个环节的做法是还原故事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情境体会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相机进行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训练。这种手段其实也是游戏化的手段,如,这个环节中,通过想象、表演学习“仔细”,直观性强,游戏化程度高,能为低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
4.总结三次发现:感悟进步,品味“笑”。
师:知道小燕子有了这样的发现,燕子妈妈说──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我们一起读。(齐读)
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燕子一共去了几次?(三次)这就是去了三次后的发现。
出示──
冬瓜大,茄子小!
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我们一起读这三句话。
师:谁发现小燕子进步在哪里?(预设:看到更多了,看得更仔细了,看得更清楚了……)
师:所以第三的发现,让燕子妈妈更高兴了──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谁来当一回燕子妈妈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燕子妈妈的高兴藏也藏不住,笑了出来。想一想,如果你就是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除了“笑”,燕子妈妈可能还有什么表情或者动作──
燕子妈妈 ,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谁是燕子妈妈,来说一说。(生述)
(预设:燕子妈妈两眼发亮,说: 。燕子妈妈摸着小燕子的头,说: 。燕子妈妈拍着燕子的背,说……)
师:是的,这对母子是多么地开心哪!现在,老师来读第1段,全体女生读燕子妈妈的句子,全体男生读小燕子的句子。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的不断进步,抑制不住“笑”出来,在燕子妈妈身上,这无疑是最大的“变化”。所以设计中抓住“笑”并适当进行语言的延伸拓展,一是为了体会妈妈抑制不住的高兴心情,二是为了丰富词汇,训练表达。
故事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吸引和打动读者的重要元素,对于低年级学生尤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安排教学流程无疑更易于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打乱课文顺序,按照一定的逻辑重组教材,需要学生具有相适配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适合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但并不适合低年级,因为刚入学学生的逻辑思维才刚刚开始或即将开始萌芽。所以,本设计摒弃了多数教学设计的做法──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和燕子妈妈说的话并把它们分别集中起来教,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次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走进故事。在教好三个情节之后,有了对三个情节深入体验和感悟为基础,再将三次发现集中起来,可以让学生直观而整体地把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延伸拓展,发展语言
1.依据问话换序表达。
师:小朋友们,大家见过抢答的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老师是燕子妈妈,大家是小燕子;我来问,第一个举手的小燕子来回答。听好了!一定要注意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师:这是燕子妈妈第一次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抢答:冬瓜大,茄子小。
师:还是第一次问,注意,如果我是这样问──茄子和冬瓜有什么不一样?
最佳的答案是:茄子小,冬瓜大。估计学生不会按照这个语序答,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妈妈的问话先说茄子,回答时先说茄子更好。
师:现在是第二次问,注意听我怎么问──茄子和冬瓜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抢答:茄子是紫的,冬瓜是绿!
师:现在还是第二次问: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抢答: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师:小朋友们,回答问题是一定注意听人家是怎么问的,怎么问就怎么答。看来,小朋友们也跟小燕子一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延伸语境灵活表达。
师:得到妈妈的表扬,小燕子可高兴了。一天──(屏幕出示,师生一起读):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到菜园去,看看茄子和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来到菜园里……
出示──
师: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茄子 在枝上,萝卜 在土里。
让学生看图说:茄子挂在枝上,萝卜长在土里。
师:小燕子回来,对妈妈怎么说呢?
出示──小燕子回来说:“妈妈,妈妈, , !”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小燕子是怎么说的,把小燕子说的话补到横线上,然后连起来读一遍。(指名读)
师:听到小燕子的话,(屏幕出示,师生一起读)──燕子妈妈说:“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
师:小燕子这一次回来会怎么说?
出示──小燕子回来说:“妈妈,妈妈, , !”
师:小朋友们,请再想想,小燕子会怎么说?把小燕子说的话补到横线上,然后连起来读一遍。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读。预设补到横线上的话:茄子是紫的,萝卜是白的!)
师:听了小燕子的回答,(屏幕出示,师生一起读)──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你能不能再去摸(mō)摸、捏(niē)捏它们,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发放茄子、萝卜的实物,让学生摸一摸,捏一捏。
出示──小燕子又去了, 了 茄子和萝卜,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妈妈,我发现 , !”
师:小朋友们,请你发挥想象,小燕子到了菜园会怎么做、怎么说,然后把它们补到横线上,连起来读一遍。
(关于“怎么做”,预设补到横线上的:“摸一摸”或“捏一捏”;关于“怎么说”,预设补到横线上的:“茄子的皮很光滑,萝卜的皮很粗糙”,或者“茄子很软,萝卜很硬”。)
师:这到了最后哇,燕子妈妈的表情或者动作会是什么?又会怎么说呢?
出示──燕子妈妈 ,说:“ !”
师:请你想一想,燕子妈妈怎么做、怎么说?再把它们补到横线上,连起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关于本课文,现有教学设计多数都有“拓展延伸”之类的环节。比如,冬瓜( )( );茄子( )( )。这样的训练以加深或丰富对冬瓜和茄子的认识为首要目的,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没有得到体现,与文本的主旨也不符——这篇童话并不以介绍冬瓜和茄子知识为主旨。更多的设计以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你还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哪些不一样?”再以“我还发现了冬瓜 ,茄子 ”的句式来说话,看似在训练语言,但这个句式很简单,在课文里又反复出现,不在这个环节特别加以训练,学生也完全可以熟练掌握,训练效益不高,主要作用依然是拓展对冬瓜和茄子的认识,与在括号里填空没有多大区别。
本设计在认识蔬菜方面也有所拓展,但主要目的却在发展语言。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为了让学生明白,在问答式表达中,回答问题要根据问话安排语序。没有过多的知识灌输,而运用抢答的方式,过程中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形式有趣。这个步骤安排,还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一个步骤回答问题时合理安排语序做好铺垫,二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第二步,延续课文的语境,但加以变化,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的同时能进行适度的灵活表达。提供给学生的语境与课文原文相似,但有几点不同:第一,比较物从冬瓜和茄子变为茄子和萝卜。第二,比较物茄子的顺序由在后变为在前。第三,比较视点由大小、颜色、长的小东西变为长在何处、颜色、光滑度、硬度。第四,观察器官从单一的眼睛变为眼睛加手。在延伸性的语境中尽管可以模仿甚至部分直接借用课文的语言,但增加了表达的广度和灵活性,有助于发展语言。这个步骤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教学任务完全在教师一步一步引领下完成,这是因为学生刚入学不久,放手过多不适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过程中,师生共读出示在屏幕上的语句——课文原文略加改造,有助于进一步内化课文语言,也有助于巩固识字。
(四)升华主题,结束全课
师:在燕子妈妈的引导下,小燕子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一次比一次把蔬菜看得更清楚了。你希望自己做什么事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准备怎么做让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无论做什么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都会一次比一次有了进步。老师相信,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学习、做事都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原载于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