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画》教学设计1
〖公开课教案和过程〗
(一)进入教学情境
师: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是否想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呢?现在,我们就通过网络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谁愿意做导游?
学生上网(进入“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网” )说说自身的感受。(略)
师: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可爱的地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有一个小作者,他和妈妈一起坐着火车外出旅行,在车上,看到那美丽如画的景色,情不自禁地把看到的美景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名字叫《流动的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略)
2.读懂课文,整体感悟。
师: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提出来,请大家来帮助。
生: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不认识的标点符号。
师: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并把它们找了出来。现在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标点符号。(课件显示标点,教师特别点拨一下省略号的用法)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窗外有一幅流动的画”?我平常看到的画都是静止的。
生:这不是真的画,是车窗外美丽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生:这景色中小河在动,汽车在动,云雾也在动,所以说是流动的画。
生:我觉得因为车在开动,看到的景物在动,所以说是流动的画。
师:这画中美丽的景色书中有描写,你们把它找出来并勾画下来。
生:“我忽然看见”是看见什么了呢?
生:我想可能是看见妈妈责备的脸了。
生:可能是看见妈妈批评的脸了。
生:为什么说“祖国的画中,还有个懂事的娃娃”?这个娃娃是谁?
师: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这句话是妈妈说的,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
生:我说出了“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破坏它”的话,“我”说的这么好,所以妈妈夸我是懂事的娃娃。
生:“我”看到祖国的景色这么美,就不忍心破坏它,所以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
生:我明白了这么美的环境不能破坏,我们要维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师:是啊!祖国的景色这么美,我们谁也不能破坏它,因为我们爱自身的祖国。
3.朗读指导:
师:把书翻到诗歌的第一小节,找到我们刚才画出的那几句话,再来回顾一下那美丽的景色。该怎样读才干让听的人仿佛亲眼看见一样呢?谁愿意试一试?
(1)指名读。
师:还有谁愿意读一读?把小河读得再弯曲一点儿,山坡读得再朦胧一些,汽车跑得稍微快一点儿,鲜花开得再美一些……
(2)再指名读。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老师为你们配上舒缓的音乐。
(3)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师:大家读得可真美呀!小作者在车厢里看到的景物很多很多,他用省略号省去了,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联系你看到的美丽景色帮他补出来呢?
生:小草点缀山坡。
生:小鱼游来游去。
生:蓝天白云朵朵。
生:小鸟唧唧喳喳。……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的小诗人呀!
4.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文中的小作者用诗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祖国的喜爱之情,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呢?
生:我可以用绘画的方式。
生:我也可以用写诗的方式。
师:说的真好!课余你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完成此项作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唱歌跳舞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大家随同着歌曲《哇哈哈》的旋律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三)识记生字
师:.课文读熟了,是不是里面的字你们都会认呢?老师要考考你们了。(CAI出示课文,课文中的词语被藏在了“小星星”的后面。)我请同学猜猜,假如猜对了,你们就跟读三遍。假如读错了,其他同学可以帮帮他。
(测查的参考词语:山腰、白纱、穿越、橘子、扔出、弄脏、脸颊、懂事、一幅、飘着、明镜、知道、微笑、水库、弯弯曲曲。)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这么多的生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的呢?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已经掌握了哪些识记字形的方法。
生:我知道可以分部件记忆。
生:我知道可以与熟字进行比较记忆。
生:我知道可以编字谜。
生:我知道还可以编口诀。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合作学习后进行交流评议。
生:“流”字和水有关系,所以他是“三点水”旁。
师:你能用“流”组词吗?
生1:流动。 生2:河流、流水。 生3:流下。
师:大家认为“留下”是这个“流”吗?
生:不对。“留下”的“留”是田字底的“留”。
师:你还能用这个“留”组什么词呢?
生1:留学。 生2:停留。
师: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其他的字呢?
生:“扔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
师:谁能一边做“扔”的动作一边组词呢?
生1:扔了。 生2:扔铅笔。
师:组词对了。但是,随便乱扔东西可不是一个好习惯,请你用“扔”说一句话。
生:我们不能随便乱扔纸片。
生:他乱扔纸飞机是不对的。
师:这个字的右半局部不好写,让我们一起书空一下它的笔顺。
生:我编一个字谜请大家猜:首领坐在车子里。
生:是“道”字。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完成一个练习: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
我知( )怎样完成今天的作业。
我( )学校去上课。
师:你还能用“到” 和“道”分别组什么词?(学生发言)
生:我用“单人旁”加“以”来记住“似”。
师:谁能用“似”组词?
生1:好似。 生2:似乎。
师:你能用刚学过的部首查字法查出它吗?(学生查字典)
生:我觉得忽然和心理有关系,所以“忽”的下面是“心”。
师:大家的表示真不错,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忆生字。我想现在就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呢?(听写生字,测查识字效果,同时检查、提醒、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可以选择试着听写:腰、纱、脏)学生对照教材自查正误。
(四)写字指导
师:请同学们找出觉得写的最满意的生字与同桌进行交流。再找出觉得最难写的生字。
生:我觉得“道”字难写。
师:同学们自身先看看田字格中的“道”字,比较听写时写出的“道”字,找出优缺点。教师进行书写示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笔画的长短、粗细、轻重、收、顿、起笔、收笔,特别强调“走之旁”的写法:弯度要小,“捺”应平一些。
学生临摹“语文天地”中的“道”字,进一步记住“道”的写法并领会运笔的轻重快慢。
练习写“道”字,同桌互相评议。老师巡视,挑选最好的一个字给大家欣赏;挑选一个不规范的字,进行“整形趣味练习”。
生:我觉得“忽”字难写。
教师进行书写示范,重点点拨“心字底”中三点的位置与“卧勾”的写法。
生:我觉得“然”字难写。
教师进行书写示范,重点点拨“四点底”中点的位置与方向。
学生临摹(描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后完成生字书写练习。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在生字书写过程中可以配以古典民乐,为学生营造书写的良好氛围)
大局部学生写完后分四人小组进行作业交流,每组评选出本组的优秀作业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五)评价反馈。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没有变得更喜欢这篇课文呢?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新的发现吗?还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呢?
你对老师的表示满意吗?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体会到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好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人位置的真正落实。今后,我要坚定地依照这个思路走下去。
〖案例点评〗
描绘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视角非常之多,这首诗以《流动的画》为题,以作者在飞驰的火车里所看到的窗外不时变化的景色为内容,用跳跃性的诗歌形式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妖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发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教者精心设计,关注学生原有经验,把学生记忆中原有的美好图像与课文语言有机融合,实现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又以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起来,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内心世界贴紧。
(一)风景扫描,与课文内容相互补充,丰富课堂信息量。祖国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直接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假如只靠课文中提供的几个句子,描写的小溪、群山、村庄,这些还不能足以表示山河之美,从含蓄凝练的语言中要体会出丰富生动的美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言感受与想象能力,但对于语文素养相对单薄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几个跳跃的句式就能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之美有较深刻的体验,显然是不实际的。为了让学生丰厚的表象作为美感的支撑,教师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回忆自身曾经到过祖国哪些风景名胜,把给自身留下较深印象的风景名胜介绍给大家听,还组织学生登上“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网”进行图文式浏览,为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为课堂里教师组织学生模仿诗歌的言语形式丰富与空虚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发明性运用评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反观自身的学习活动,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调整与矫正自身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特别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教师的评价就更显得重要,要恰如其分,不过分褒之,夸大事实,也不拔高规范,吝啬褒扬。教师所作的评价要让学生乐于接爱,为后续更好的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中充沛注意评价语言与具体教学情境相结合,与既定教学任务相结合,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三)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用多种手法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课程规范》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拥有独特的感受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用他们喜爱与擅长的方式予以表达。淡化文体,有利于表达内在情绪感受。学完课文后,学生也积累了较强烈的感受,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热爱祖国的感情呢?学生们答道“用绘画”“用写诗”还可以“用歌唱”,还可以“用舞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同的,学习变得轻松又自由。
(四)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祖国的热爱,对美的神往,这些是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性因素,但并不排斥语文能力的扎实培养,本教学中关于识字写字,把形近字、易读错的字进行分析比较,强化特点,注重运用,在实际的语境中理解与记忆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这些扎扎实实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很有特色的,不再赘述。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
3、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有维护环境的意识和自觉维护环境的行为。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展示
l 师:同学们,注意啦!现在又到了我们的“阅读小能手”展示的时间,今天到谁啦?
l 生1:朗读《看热闹》
师:XX真勇敢,今天第一个上台。
生2:朗读《一只鸟和一颗树的故事》
师:读得挺流利的。]
生3:朗读《小燕子》
师:读得真投入。
l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都能认真的、积极的去阅读课外知识,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
·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对你们有个要求,希望你们在这节课里能认真的学习,做得到吗?
生:能。
二、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
·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流动的画》这一课的生字词,不知道同学们学得怎么样了。先请几位同学读一读生字词。
· 课件显示(流动、往来、好似、扔出、忽然、知道、不能弄脏、脸颊、山腰、白纱、鲜花、浮上)
· 指名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师生和时纠正读音
2、检查朗读
· 师:你们把词语读得这么准确,是不是也能把课文准确的读下来呢?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
· 指名两个分小节读。
· 其他生评:XX读得很准/XX读得挺流利的/XX的声音很响亮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美读第一小节
1、欣赏美文、美景
· 师:接下来,让我们乘着火车,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欣赏窗外的景色。
· 课件显示文中插图、播放课文录音,创设情境。
2、独立朗读
· 师:课文中描写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美极了
师:那你想自身读一读吗?
生: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身朗读第一小节。并考虑:(“我”和妈妈坐在火车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显示问题
· 生自由读、考虑
3、学生汇报
生:“我”和“妈妈”坐在火车上看到了美丽的鲜花/弯弯曲曲的小河/长长的公路/……
教师随机板书*小河、山、白纱、汽车、公路、鲜花、水库、山坡、房子……*
4、美读感悟
·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读得多流利啊!谁也能这样读一读。
生2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文中的景色。
播放音乐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我看到了清清的水/我看到了白云,象棉花一样/我看到山上有好多高高的树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很惊讶
师:说得真好,自身试着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课件显示(“啊,真的!”)
生齐读
师:有的同学还睁大了眼睛,表情很惊奇,大家再试读一下。
生齐读
师:真好,试着把这几句话美美的读一读。
课件显示(3到6句)
生独自练习、指名读、全班读
师以评引读:XX读的时候还带着微笑,谁也能这样。
XX读得真美,有谁能读得更美。
有的同学还加上了动作。
师:除了这些美丽的画面,还可能看到什么?
生:还可能看到长长的瀑布/还可能看到小鸟在天空中飞舞/还可能看到美丽的彩虹/还可能看到柳枝在跳舞
师适时评: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
说的真好!
师:我们祖国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现在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欣赏。
课件播放景色录像,师生欣赏
师引生读: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把它表示出来,“啊,……山坡点点人家”
生有感而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有的还带有表情,有的还加上动作。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美读
(二)读悟第二小节
1、导入
·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你想用什么方法留下它?
生:我要用五彩的画笔画下它。
我要用歌声留下它。
我要用优美的句子记下来。
我要把它照下来。
2、读悟
师: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生1读
师:“我”边吃橘子边画,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我”扔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扔?
生:看见妈妈不高兴/因为窗外是祖国的画
师:是啊,窗外景色这么美,谁也不能弄脏它。
板书*不能弄脏它*
师:谁来读读“我”说的话?
课件显示“我”说的话
生1读
师:读得多诚实啊!谁也来试试。
生2读
师:妈妈听“我”的话怎么样?
生1读
师:XX的表情真好,还带着微笑呢!
生2读
师:读得真像“妈妈“呀!
随机板书*懂事的娃娃*
师引生齐读:妈妈听了点头……娃娃
师引生分角色读
师:“妈妈”为什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
生:因为没有把橘皮扔出窗外/他没有弄脏流动的画/他懂得要维护环境
师:假如是你,你要怎样使这幅流动的画永远这么美丽,也做个懂事的娃娃?
生:不乱扔果皮纸屑/我要珍惜它/我要维护祖国的画/我要维护花草树木,维护环境
师:懂事的娃娃们,现在和你小组的同学练习读第二小节吧,边读边体会“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
生练习
指名读、分角色读
四、巩固
1、自由组合读
· 师:这么美的画,这么美的课文,不多读几遍多可惜啊!下面,你可以选择你最好的好朋友、选择你们喜欢的小节来读。
师生共读,配乐
·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欣赏这幅流动的画
师生共赏读全文
五、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从中感受到了祖国美丽,也懂得了“祖国是我家,美化靠你、靠我、靠大家”(课件显示,师生共读)。希望课后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开展“我做环保小卫士”活动;收集有关描写祖国的句子、文章。
《流动的画》说课、反思
《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的主体课文之一,这是一首富有儿童趣味的诗歌,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课布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和生字的书写。第二课时则围绕朗读展开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读中感悟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美丽;3、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有维护环境的意识和维护环境的行为。
教学贵在反思,回顾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培养阅读兴趣是本节课的重点。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在语文滴前设计了一个“阅读小能手”展示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平时收集的儿歌、童谣、美文等等,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在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让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的文章、童谣、儿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的行为习惯,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本节课,我从“欣赏—自读—体验—自悟”等多个层次,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赏读、想读、乐读、会读的内心情感,其中,我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并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情感引读法,学生们在其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中读文,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学生有感而读,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们在课堂朗读中,自发地以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来表示他们内心的喜悦、兴奋与快乐。真正地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活资源。这一点也是我所欠缺的,在“读悟第二小节”中,在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妈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怎样使这幅流动的画永远美丽”是,若能让学生结合到读中去讨论,从学生的身边事说起、做起,这样学生在读时会更有体会。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节诗,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1.师范读课文。有意识把"山坡点点人家……"一句读得缓慢、舒展。
2.学生先是模仿着读,读着读着,读出问题来了。他们开始发话了:
生:"老师,为什么这句要拖长音来读呢?"
师(故意地):"因为画中的景物多呀,所以要强调了。"
生:"可是,画中只有6种景物呀?"
生:"6种景物要这么读吗?"
3.师(不失时机地):"那你们想想看只有六种景物吗?假如你是作者,你还可以写哪些景物?"
(这下,热闹开了,学生不停嘴了)
生:"还可以写裙带似的公路。"
生:"茂密的树林。"
生:"辽阔的草原,还有草原上像朵朵白花似的羊群。"
生:"蔚蓝的大海,反正好多好多呢。"
4.师:"同学们说得真多、真美呀。快把你们说的美景都写到课文里去好吗?"
生:"好!好!好!"
师生从"山坡点点人家"之后续写:一条裙带似的公路,公路两旁有茂密的树林。远方辽阔的草原上有像朵朵白花似的羊群。蔚蓝的大海上漂着点点白帆……
5.写着写着,学生们又有新发现了。
生:"怎么写不完了呢?"
生:"老师,这得写多少呀?"
生:"哎呀,这读起来多费劲呀。"
生:"老师,怎么办呢?"
6.师:"别急,有一位新朋友会来帮你们。"
生:"谁呀?谁呀?老师快说呀!"
师:"你们从书上细心找一找,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找到它了。"
生很认真地从书上找着。聪明的玉婷第一个站了起来问:"这六个小点点是什么呀?"
继轩:"我想起来了!我以前见过。这六点叫'省略号',林老师,对不对?"
7.师:"对!玉婷和继轩真聪明!"
师:"现在,请你们看看课文,再想一想,讨论一下,课文中省略号能帮你们什么忙呢?"
四人小组开始讨论。接着,全班交流。
生:"省略号可以帮我们少写很多景物。"
生:"这样,写起来很方便,读起来也很方便。"
生:"省略号忙我们节省时间。"
机灵调皮的伟龙拉着长腔语出惊人:"省略号--省略号--省略内容。"
师又出示了有关省略号用法的两道练习题,学生很快做出来了。
[教学反思]
我在朗读课文时,有意识地把"山坡点点人家……"一句读得舒缓,引起学生注意和质疑,激发其好奇心,再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续写。学生发现还可以写很多景物并遇到了难题,由此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用省略号。通过刚才的续写,他们已模糊地认识到省略号的作用了,这时让他们独立考虑,再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起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最后进行强化训练、巩固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学习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