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元日》公开课教案推荐


《 元日》公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示日出时光辉绚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身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志向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七年级……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七年级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装置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假如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发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七年级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示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只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 元日》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安排: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 元日》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身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七年级)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一起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假如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溢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示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局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安排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和: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