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案例 1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同学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机智。
4、学会一些机智处置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想看吗?看着这幅画像,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是谁?
生: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师:这个人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谁呢?老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司马光。(板书)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
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5页,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婴幼儿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
(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假如你觉得哪个字婴幼儿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 学有没有好方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师:还有谁愿意?这么多同学呀!我们来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谁 那,谁就来当小老师,好吗?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师:还想猜吗?好,出示课件,这里有三个字,假、缸、破,老师来指, 一个同学背过脸去猜老师指的是哪个字?你们可以举手给他提示,好吗?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竞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身准备一下。
(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生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
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
(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
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假如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师:你们紧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读出你紧张的心情来。
(指名2-3个同学读)
师:你觉得谁读得最好?哪个地方读得好?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
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 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假如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小朋友吓哭了,有一个小朋友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小朋友跑了。
师:小朋友们原本玩得那么高兴,突然发生这种事情都慌了,害怕极了。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读出小朋友们的慌张、急切。
师:谁来读?
指名2-3名同学读。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方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和了,要赶快救出他。
师:他是怎么做的?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司马光救小伙伴的表示的词。
师:你们画出了哪些动词呢?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
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身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师:缸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小朋友就得救了。司马光用自身的机智化险为夷了!还紧张吗?不紧张就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扮演一下。
生扮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师:还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身可以跟着小声讲。
(播放flash《司马光》)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司马光》教学案例 2
【背景】
社会发展需要发明,人人都希望有所发明。发明力的核心是发明性思维。一个人发明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发明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素质教育重视开发同学的智慧潜能,也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发明性思维。现在的小同学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正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发明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发明型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发明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标】
把同学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沛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沛调动同学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有利于同学发明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领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同学的思维。
【教学流程】
师:假如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
(同学讨论,交流)
生1: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
生2:去喊大人救他上来。大人个子高,能够着缸沿。
(其他同学:等大人来,小伙伴早淹死了。)
师:对了,时间来不和。
生3:找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
生4:给他一个救生圈。
(其他同学:当时没有救生圈。)
师:好的,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想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①:小伙伴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了水。)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又一次演示“人”离开“水”,人离开了“水”,就不会被淹死了。)
师:真好。大家给他鼓励。
(同学一起鼓掌。)
师:那么司马光用的方法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②:水从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同学七嘴八舌议论。)
生5:司马光用的方法是砸坏缸让水流出。
师:这样水就……
生:(齐)离开了人。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想的方法是让“人”离开“水”。当时,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设法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凡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开发同学思维也是不容忽视的。
1、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同学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我准确地掌握了《司马光》一文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落脚点,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来开启同学的思维。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同学学习逆向思维,培养同学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解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反向思维结出的硕果。假如同学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时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2、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同学喜动厌静的特点,精心制作两组投影复动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两相对照,清楚、生动地显示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思路,辅之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年幼的同学也都领悟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是巧妙的。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不只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笼统的思维模式形象化,有助于促进同学思维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鼓励同学多动脑,勤考虑,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
《司马光》教学反思3
那天,在教学完课文《司马光》之后,我照例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了那个不知被多少位老师复制了上千遍的问题: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出什么好方法?不出所料,一个个小脑袋里转眼间就冒出一个个好方法:
王翀说:“我可以用一张渔网,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网上来。”
章朱祎说:“我可以找来一要大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沈均说:“我用脸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
……
听着小朋友们自鸣得意的好方法,我心里却想着这一个个“好方法”的缺乏之处,于是我随机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小朋友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还是我们想出的方法好呢?请你们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于是,轰的一声几个小头已聚在一块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各组代表举起了小手。
首先是第二组的沈一格发言:我们小组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因为从图上看大水缸很高,要想用绳子把缸里的小朋友拉上来,需要站到很高的地方地,那样拉绳子的小朋友要是一不小心,他自身也可能掉进大水缸里。
颜漪铭补充说:要是几个人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但是水缸这么大,缸里双装潢了水,小朋友们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呢?
钟炜炜早已按耐不住自身的想法说:我有不同意见!他们想用渔网捞,用脸盆刮水,这些方法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工具。而这时要是慢一些缸里的小朋友就会有生命危险。(是呀,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而司马光用石头咂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缸里的小朋友救出来。
我不由为这些小朋友有理有据的考虑拍手叫好!
第一小组的许多发言了:我们认为章朱祎的方法好。因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水缸的碎片可能飞到或弄伤不朋友。
“哗……”教室里一下子失去了宁静,许多的话似乎启发了大家,或说使大局部同学发生了共鸣,有的小朋友还站起来补充到“对,还有可能这块大石头也会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头砸破。”
看着小朋友们为自身犹如“新大陆”般的神奇发现神采飞扬时,我不由为此动容。看,就连平常上课时常走神的杨行,这回也着实让他专注了一回,这不他正与同桌的王宇洋切磋着他了不起的发现呢!
小朋友们膨胀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的回答完全在我预设之外呀!如此热情高涨,有争议的课堂不是天天都有的。我可不能轻易打消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对,此时课堂随机生成的这一问题资源可不能浪费哦!
于是,我接着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了。那么水缸的碎片到底会不会飞进大水缸里,司马光的石头会不会砸到水缸里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想……” 用不着组织,小朋友们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双双饥渴的眼睛盯着我看。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关系到一个物理上的阻力问题。你看!”我随手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大水缸,并说:“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是装满水的哦!现在请你们想像一下,一旦被砸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碎片会不会飞进去,大石头会不会砸进去呢?聪明的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小组的力量,再讨论讨论,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因为我估摸不准这此小家伙他们能懂这个问题吗?
可是,小朋友们的发言却让我再一次的惊喜不已:小朋友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再也不能小瞧他们了!
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陈说吧!
李恬:我们认为这么大的水缸,里面盛着那么多的水,水缸一旦被砸破,水会涌出来,碎片和石头都无法进去。
张竞锴:我们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因为很多水冲过来时,会把东西冲走。比方发洪水时连房子都会被冲走。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它一定也会把碎片和石头冲出来的。
……
是的,小朋友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想像力、发明力远远超越大人,我想只要我们解放小朋友的头脑──让小朋友去想像;解放他们的手──让小朋友去实践;解放他们的嘴──让小朋友去表达;解放他们的眼睛——让小朋友去发现;解放他们的时间──让小朋友去交流;解放他们的空间──让小朋友去张扬。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我们应努力为同学发明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努力开启小朋友的多元思维,让小朋友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小朋友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考虑中绽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