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棉花姑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1
一、可取之处
  上完《棉花姑娘》这篇课文,自己静下来做了一番考虑,觉得以下几点是做地比较好的:
  1、三维目标设计得体,并且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2、整节课以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特别是一些过渡语,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如: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我的设计如下:棉花姑娘多漂亮,谁来夸一夸她?
    生1:棉花姑娘长得白白的,真好看!
    生2:棉花姑娘,你好漂亮,我能跟你交朋友吗?
    ……
    师:是啊!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衣着绿裙子,多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呀!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叫她的名字。
    生一齐亲切地喊出“棉花姑娘”。
    同学在一种无意识当中老师就把他们带进了学习的课题中,改变以往陈腐的出现方式,同学学得轻松、自在,筑起了同学学习的心理平安感。
  3、同学思维活跃,上课能即使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问题,使课堂生成更生动、形象。
    课堂预设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课堂生成却是师生一起发明的财富。上课中一同学提出:“老师,为什么说七个斑点,就想七颗星星,但是星星是黑色的呀?”我没有一下子就回答她,而另一位同学马上接着他的话题,“课文里只是说好像,又不是真的。”是呀,多好的解释,让我从一时无从解答的困境中走出来。其中这同学提的问题并无多少价值,但是解答的这位同学能一针见血,把他的思路和时拉回,而不把课堂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争论上。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点设计到位,初见效果。
    这篇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放在哪个环节好,我想了好久,最后终于选在了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因为这两段与第2自然段是并列的,这时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些学习指导方法,让同学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完成该两段的自学,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段一段学,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让同学通过自学,有了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之处。
  每上完一节课,我想不会很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缺乏之处,如下所述:
  1、上课拖堂。这是上课中出现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生怕同学不懂,苦口婆心,结果自身说多了,把时间占久了,自然而然时间就不够用了,而且这又是一节自身精心准备的课,一定要展现给小朋友们看,要不实在是太可惜了。
  2、课堂调控能力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节课却没有充沛发挥出来,在课堂中过分地关注是否教学民主、平等,同学有问题举手就让他说,这是对的,但是太多的同学举手,都让他们说势必会显得有点课堂凌乱,整体感不够清晰。
  3、合作学习点落实了,也让他们合作了, 给同学展示合作效果的平台太窄了。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只请了一组上来展示,这个面就太窄了,其实合作学习完之后,后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让他们尽情地展示以后,会养成一种合作的欲望,而不只仅是一种形式。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2
“终于结束了……”走出多媒体教室,我不由暗暗地松了口气。只要是老师都知道,准备一节公开课有多么地辛苦。特别是这次全县新课程课堂展示活动,因为面对的是下学期即将走进新课程实验班的老师,更与平常的公开课有所不同。因此经过我们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立足点放在“展示”上面,把我们在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心得、做法展示出来,以供借鉴。但是,我们这些做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平时逐渐点滴积累起来的。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这可给我出了道难题。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我理出了《棉花姑娘》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小组学习生字──摘“棉花生字卡”巩固生字──联系字词学习句子──游戏参与互动──初步感知课文--课外延伸。整个设计不能说是完美的,但至少体现了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转变、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做法。但是,课堂的学情永远是我们无法估量得到的。这次活动听课老师较多,便把课堂置于多媒体教室。同学对于初次接触的多媒体教学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就在玩“词语气球”游戏时,情绪高涨,要求再来一遍。考虑到课堂的时间调控,我便没有继续重复这个环节,而是以一句“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都得到了电脑爷爷的掌声,下次有机会我们再玩吧”轻轻带到了下一个环节。
  课后的交流会上,有老师对此环节引出了讨论的问题:“假如我们在课堂遇到了同学要求‘再来’时,老师要不要‘再来’?”
  是啊,作为师者,要不要“再来”?             
  我想,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是“要”或“不要”就能包涵一切的。
  首先,小朋友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尽的,假如每一个要求我们都一一满足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无限延伸,纪律和教学内容将大大受影响,没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同学获取知识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我们不难想象这个画面:同学兴奋异常,小手林立,声音此起彼伏;老师满脸通红,力图“扭转局面”。在平时教学中也不难看到这个画面。文吉吉先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好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提出:"教学需要‘交往’、‘沟通’、‘对话’,但‘教’绝非一个‘交’字了得。"是的,我们追求的"民主、平等"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弃权”。
  但是,假如一个老师只关心课堂教学任务是否得以完成,而忽略了对同学的心灵关注,忽视了同学的主体意识,这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老师,只能是为“教学”而“教同学”,不是为“同学”而“教学”。
  那么,到底要不要“再来”呢?我想,应该是视学情而定。假如是同学的良性要求,教师可以满足,并且借机加以延伸拓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假如教师不加以选择,一味跟从,这丧失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地位,学习的互动就无法凸显出来。
  我们的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学方法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无定法”,邓小平说过:“不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同样的,”能够让同学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做为教师,我们惟有不时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让自身成为一条会唱歌的鱼,带领着小朋友们游弋在新课程的浪潮中,把课堂教学变成快乐的知识海洋!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3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同学发展和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让同学在诵读中体验,读中感悟,立足于同学发展,激励同学主动、自主、发明性的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同学的回答和时反馈信息,尝试采用评语激励肯定同学。如在开课时,当同学很认真地听完故事后,我马上肯定同学“小朋友听得很认真”;同学读完课文后,也和时给予评价“小朋友很会读书”,当同学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时,褒扬他“你很会提问题”等等。富有情感的评语,是同学获取自信的催化剂,使同学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作为同学,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用“错了、不对”等语言来否定同学,并期盼其他同学的正确回答。教师应采取在同学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满腔热情地去评价同学的努力和进步,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针对同学的个性进行鼓励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体验到进步,感受到期望。比方在今天的教学中,当老师说谁愿意到台上来扮演时,有个平时胆子很小的同学想举手却又有些犹豫,我果断地叫他到台上来扮演,虽然他扮演得不是很好,但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他的进步,为他打气加油,我想,这对于小朋友的一生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当然,对同学评价的目的不只在于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更重要的是鼓励同学积极地发现自身的问题,纠正错误。一年级的同学自我认识的能力不强,所以生与声生评时难免带有主观性,认识问题肤浅,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方法协助同学认识自我。
  上了这一课,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一次正确地评价同学,都是对某些特殊天赋发展的肯定,课堂教学呼唤发展性评价。

 
热门一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