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另一种声音 ——九年级语文《心声》文本细读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小说主人公李京京之所以要争取读课文,是因为他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理解、肯定与尊重;甚至认为李京京如此喜欢读《万卡》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因为他像万卡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温暖;同时把李京京渴望读课文与程老师不让读课文的矛盾归结为程老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这样的解读看似很全面,却把小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内涵给淡化而且表面化了。主人公心灵的嬗变更值得我们关注。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京京生活的环境是压抑的、痛苦的,没有人理解。一是老师的极大偏见:在李京京要“念一段”的请求中,程老师首先是“皱起眉头”批评“又是你不定神”,既而是“干干脆脆”地拒绝,“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二是同学的误解和不信任:李京京有理有据地提出赵小桢的朗读不应用“撒娇的腔调”,却被认为是老师没让他读课文而产生的妒忌心理,有意“说人家不对”。三是在家里父母总吵架,妈妈还打他,让他害怕极了。这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极度自卑的,是压抑而痛苦的。
从对李京京的心理分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哪怕是读一篇简单的课文,比其他同学李京京的心里都需要经受更多的矛盾纠结和艰难挣扎。公开课前,李京京从“不安地扭动身子”,到“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从勇敢地“举了举手”,到说话“结结巴巴”;李京京“低下”但“随即又抬起”的头,在老师“干干脆脆”的“不行”面前不得不又“垂下”。这些细微的表现所传达的正是他内心世界里妥协与坚持两种力量的反复较量。
在老师干干脆脆地拒绝他的要求后,李京京躲到了小树林里继续朗读。哪怕是“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李京京还是“心跳起来”,开始是“轻轻地念”他喜爱的一段,读着读着,“真想大声读一段”,最后,“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这些心灵挣扎的过程,虽然细小,却是一种心灵能量的积蓄,是一种成长力量的积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积蓄,公开课那天,当赵小祯由于“害怕得厉害”迟迟“还是没有举手”时,这个一向不被老师同学认可,自己也矛盾纠结的李京京,“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终于拿到了“念一段”的通行证。李京京“充满感情”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并被程老师邀请“把课文全部读完”。
一个被老师轻视、被同学忽略的“差生”,为什么能够执著地要求朗读这样一篇文章呢?一个原本充满自卑、几受打击的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心理巨变的精神力量又来自哪里呢?我们只能把这一切归因到他读的文章《万卡》上。当外面现实的世界无法理解、体谅、同情李京京时,课文中的万卡已经成了他自己的一个影子:他们同样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同样有着爱自己而又不在身边的爷爷,他们同样有着想回到过去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憧憬……是万卡的故事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美好的过去,也正是美好的往事激发李京京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所以小说两段插叙李京京回忆美好生活的细节写得特别详细,也特别温暖。李京京在现实生活的失落中把往昔回忆得更加美好,而这种美好温暖生活细节,也激发了他对未来生活的重新向往。至此,可以说,李京京朗读课文的意义已不在读课文本身,它是李京京突破自我心理障碍的一道封锁线,突破了这道封锁线,李京京就能破茧成蝶,从此走向自信勇敢的人生。可以说,李京京在朗读的艰难和心灵的磨难中一下子长大了。
小说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是深远的,当我们身边了有像李京京这样的同学时,如果我们无法理解他,无法走进他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至少不要去伤害他,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找回自我,更好地面对我们的生活。
倾听另一种声音
——《心声》文本细读
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曹 军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