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是三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饱含感情的文笔写出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讴歌了中华名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品析文字,感受长城和运河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
教学片段一:
师: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它是?
生:长城
(师板书长城)
师:有一条河开凿了17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它是?
生:京杭大运河
(师板书运河)
师: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赞美长城和运河(师板书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读课题。
生:(齐读)长城和运河。
师:在生活中或是电视上见过长城和运河吗?谁来介绍一下(学生想片刻)
我这有长城和运河的介绍短片,请同学们看一看。(短片播放完毕)再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和运河!
生:太壮观了!
生:我眼中的长城很雄伟,就像一条巨龙!
生: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真想去看看!
师:现在看看课题,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越读越有情。)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句子比较: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像巨龙爬行在大地”
师: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一句用的是“穿行”,一句用的是“爬行”。
师:哪个更好呢?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比较)
生:穿行好!
师:为什么呢?(师有感情地朗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像巨龙爬行在大地”)
生:穿行听起来更有气势。
生:因为是巨龙,巨龙穿行更有气势,感觉龙活了!
师:说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巨龙的气势!
在上述片段中我抓住“穿行”一词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爬行”与“穿行”哪个更好自己先读一读,比一比再引导学生感悟“穿行”一词使用的恰到好处,最后,发动学生读出巨龙的气势。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就能为朗读指导打开一扇至美至情的窗,由此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我接受“上好开学第一堂课”的安排上了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
为了开好新学期的头,我提前备了课,先是熟读了课文,然后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板书的安排,又听了师父的课,在相互整合之后终于形成了一份较出色的教案,同时也反复不停地磨练,终于感到能独自将这份任务圆满地完成了。
上课了,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从“奇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让同学们说说对“奇迹”的理解,进而通过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过渡到长城和运河,并让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谈谈对长城和运河的认识,再引入课文。在讲解课文初期我先解决了生字词,特别注意了“不朽”、“曲折蜿蜒”,还将四会字“谱写”的“谱”进行了一字多义的拓展,接着进入课文,让同学们体会“反复”和“设问”的写作手法,还手把手地进行了“停顿”节奏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最后我特地将具体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拎出来,重点让同学们体会和诵读。课程的最后一部分,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更加认真、细致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根据“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和“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这两句诗,我设计了简图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进行指认四处地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我到王校长处取经,王校长肯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但也给我指出了不足:1.上课语言过于罗嗦、不简洁。2.对问题的引导和预设还不到位,如在刚上课时,我解释了“奇迹”之后,让同学们举例,同学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而我恰恰对这个地方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能够进行很好地引导和控制。
这些细节都是我平时工作中应当引起高度注意并要避免的,我也会尽快修补后改正。总的来说要想上好一篇课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从认真备课开始,多学习,多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感谢王文君校长和师父刘亦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这次活动的实践,我暴露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不过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抓好平时的随堂课,就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