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罗丹的启示》教案及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4、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准备:
  生字词卡片、罗丹画像、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的著名雕塑作品有《思想者》、《吻》、《美丽的欧米哀尔》等。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望。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相信大家学完以后,必定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A、指名拼读。
  B、教师范读正音。
  C、指导重点字读音。
  D、去掉拼音认读。
  E、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带领认读。
  2、识记生字。
  A、熟字加偏旁记忆:握、值。
  B、熟字减偏旁记忆:揉。
  C、熟字组合记忆:启、柔。
  3、指导重点生字。
  4、生字口头扩词,巩固生字。
  5、出示认读字卡,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6、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和一位艺术大师的普通见面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体写“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亲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我”得到的启示。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合作探究。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艺术大师的普通会面,有何感受?
  3、学生汇报交流。
  4、老师相机指导。
  “然而,和一位艺术大师普通的会面,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示,成为我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A、“启示”是什么意思?“转折点”是什么意思?
  B、什么成为“我”写作生涯的转折点?
  5、引导过渡学习:这次会面对“我”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它是一次怎样的会面呢?
  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
  2、引导探究罗丹如何全神贯注工作的。
  A、找出文中描写罗丹工作的句子。
  B、分析句子,体会含义:
  “仔细端详着塑像”中“端详”是什么意思?
  说出几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能不能将“端详”换成其他的词?
  “但审视一会儿,他又喃喃自语道……”这一句说明了什么?
  “他每修改一处,就后退一步,细细观察。一会儿,他又把……时而加点泥。”这一句是对罗丹工作的具体描写。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一项工作。”这句话写了罗丹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修改,表明他对工作的全神贯注。
  C、再读句子,仔细领悟、体会。
  第三部分:
  1、全班齐读。
  2、合作交流:从此以后,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工作,如果想要做得更完善更有价值的话,就应该像罗丹那样去做。
  A、“从此以后”指什么时候以后?
  B、“那样去做”指怎样去做?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再听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反省教育:回顾一下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对比罗丹,找寻差距。
   板书:
                     26、罗丹的启示
                   侧着头仔细端详着塑像
                   审视之后,喃喃自语
              修改塑像:细细观察,时而……时而……
                   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只有这一项工作
                启示:如果想要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就要全神贯注地工作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814年,法国巴黎流行可怕的肺结核病。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他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一天,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突然被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吸引住了。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找来一根小木棍。他把小木棍的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就这样,雷奈克每天靠着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