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同学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学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同学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同学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实际,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一名同学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身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溢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同学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同学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身的观点,提出自身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身的看法?
  生:(一名同学迫不和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身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摧残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示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暴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青丝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局部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同学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百折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溢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时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溢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身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身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溢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原本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身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身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身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同学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深思之时,一名同学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单薄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痛诗人”,这样的布置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身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明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身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兴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斗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只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藏。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安排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身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同学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同学已有的信息储藏,激发起同学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同学探究的欲望,同学出色的表示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誉,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一起鉴赏了美,发明了美。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公开课教案
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歌曲,创设氛围。用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家长,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同学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和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同学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同学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忧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同学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同学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假如是“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同学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同学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同学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三、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笼统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念念不忘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青丝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干统一呢?(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同学一片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干统一”,我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生跟着齐念)长大后 后来 现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青丝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念念不忘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青丝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干统一啊!(此时这个同学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示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局部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同学充溢感情地背诵着。)(背诵完毕。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
  1、仿句:
    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震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如吗?(同学争着举手回答)
    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沿,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同学笑)
  2、各领风骚话说愁: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时,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同学快速地誊写在笔记本上)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深思,时而抬头眺望……”)
    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深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同学充溢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所有的来宾表示我们的谢意。  (同学转身向后鼓掌致谢)
【点评】
  《乡愁》是一篇充溢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胜利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同学,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发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下面谈谈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1、课堂导人设计新颖,让同学从想家的切身体会谈起,进而老师也叙述自身思乡的感受,吟诵短诗《想家的心情》层层铺设,喧染情感,自然引人新课,让同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只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同学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掌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同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同学灌输什么,而是让同学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同学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同学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和时弊确,并自身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同学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如,激活了同学创新的思维,例如同学说:“杉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同学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同学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乡愁》歌曲创设了氛围,作者的介绍、照片的展示,朗读的图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诉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同学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同学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善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掌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依照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掌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置(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置。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同学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同学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忧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忧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烘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置。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方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哀。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难过,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示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时,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身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依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同学有的下位子和他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身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示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示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身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身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同学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哀。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置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难过。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溺在诗歌传送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 flash 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一起欣赏。(黑色真实作的 flash 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同学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溺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身依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迷惘”轻读出了难过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同学笑:行。
  老师配乐读。
  同学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 flash 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一起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同学们读李广田的《乡愁》,画节奏,表轻重读音,自配音乐,深情朗诵。
  下课。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同学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发明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一起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 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 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 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一起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 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 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 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同学,往往十天半月才干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家长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难过,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一起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协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同学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 méi 海峡 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考虑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褒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发生的联想〕
  生: “这头”指自身,“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身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烘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同学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同学回答后,有一同学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身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烘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 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身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身痛楚的,以此来烘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4、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丰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掌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同学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置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身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家长的感觉呢?
  多名同学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发明性的要褒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一起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同学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示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原本是笼统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示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良莠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席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笼统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身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身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随同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而这种感觉,前段时间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找到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找到了,祝愿饱受海峡隔离之苦的同胞都能早日找到这种感觉。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同学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一起出息、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同学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沛尊重同学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同学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同学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同学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同学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置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同学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教学设计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