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教后记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柳笛和榆钱》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身临其境。
         看到文章,阅读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童年时代,小时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学,吹柳笛,捕蝴蝶,放风筝……小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着欢儿。看着作者描写的做柳笛时要“切割齐整”,“拧一拧”,“猛一下抽出”这些动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现那熟悉的一幕:选柳枝,要在柳条返绿,而柳叶又没有长出之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小拇指粗细刚刚好。拧柳条时,如果用劲儿稍微一大,树皮就很容易裂开口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亲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没有亲自吹一吹柳笛,又怎会感受到,“带着满嘴满手的绿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也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这个时侯在我们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柳条也还是干巴巴的黄褐色。或者,我应该把这一课再放一放,等柳条变绿,榆钱结出时再讲这一课?其实,榆树和柳树应该是北方常见的树种,然而,这些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极少,他们的玩具也都是电动的,益智的,柳笛吗,几个男同学也说是见大哥哥们做过,但自己没有亲生体验。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还会去吃榆钱?这些可怜的孩子,每天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他们哪有时间去爬树摘榆钱?课堂上,我统计谁见过榆钱?结果,只有几个家在农村而寄宿在小饭桌的几个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用自己的话述说榆钱的特征。当我布置作业,等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观察一下榆钱时,竟然还有很多孩子问我:在哪儿能见到榆树?榆钱是榆树的叶子还是果实?……真希望天赶快暖和起来,让孩子们亲自尝一尝那“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的榆钱,我特意安排这几位村里的孩子,要留意观察榆树的生长,过几天一定要把榆钱带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只是不知,他们是否也能把那种“带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来。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学习压力却更大了。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物质丰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一节课上完,我觉得文章中的童年乐趣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们的激情没有奔放出来,过几天,把这两样东西带进课堂,不知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柳笛和榆钱》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文出现的8个生字, 理解“呈现”“奉献”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和重点语句。
3、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北方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北方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图片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交流在这里最想干的是什么?
2、 引出春天的草原所带给小伙伴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
3、 师板书课题,学习“榆”字,指明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和生字词)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2)师正音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出示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2)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交流反馈
预设: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   (师板书)
3、 品读课文2至4自然段
(1)师范读第二、三自然段,生思考伙伴们怎么做柳笛,又是怎么吹柳笛
(2)指明交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折下、拿、切割、搓一搓、褪出
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验做柳笛的快乐
过渡:作者说: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笛的叶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吹吹吧!
(3)交流吹柳笛的快乐
提问:你想怎么吹?(交流分别是怎么吹的)
解析柳笛声音的奥秘:和柳管的粗细,放置时间长久有关
4、 交流榆钱带来的乐趣
(1)指明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榆钱的句子
(2)引导抓关键的词语来交流概括榆钱的外观美、味儿美
关键词:美妙、入口欲化、咀嚼、混合、甜美、芬芳等
(3)摘榆钱体现了什么?
四、小结
回顾孩子们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甚至摘榆钱的过程再次感悟所带来的快乐,了解那儿孩子们的快乐童年生活
(板书:快乐)
小练笔:通过了解北方儿童的童年生活,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体会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2、我会认的词每个3遍
3、摘抄课文出现的精彩语句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大学毕业至今已将近一年,自填选这个专业我就暗自想着以后要从事跟教育有关的工作,毕业后如愿以偿踏上了教师这条路。怀着梦想投身其中,才知光芒的背后是炉火的磨炼。“趁着年轻就要多学点”,此次我有幸参加了县里组织的2012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如果说是来参赛不如说是来学习,听了前辈们的精彩上课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再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清楚地认识到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
本次活动我所执教的是S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柳笛和榆钱》,课文通过孩子们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这几件事带给孩子们快乐,来向我们传达了北方儿童欢快的童年生活。
    对于踏入教师队伍还不满一年的我十足是个新手,正处于模仿时期,没有任何的经验,平时接触的是1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育,在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机制的处理,自身形象素质上不存在特别的困难处。所以五、六十人的大班一开始我就感觉到课堂纪律维持的难度,学生尤其是低中段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样一个陌生又略带稚气的老师来上课难免会引起一阵小小的轩波,甚者会趁老师不注意做些调皮捣蛋的事,超乎人意料之外。
这一年中我所带的是毕业班,在此之前还未接触过中低段的教学,所以三年级下册的教学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对略读教学浅显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有云:略读教学是精读教学的应用。精读教学是略读教学的前期基垫,略读则是后期的应用。在去年的丽水市赵益美特教工作室送教下乡过程中,有幸听到朱定远等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那时猛然意识到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各学段所占的重要地位,在平时随意性的上课中,略读课文不是被忽略就是精雕细琢上成了精读课文,不知道怎么处理收放。
略读课文在三年级下册开始出现,较之精读课文的两个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安排一个课时,而如《珍珠鸟》、《白公鹅》等精彩的课文有时也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这就得在教材的处理上做文章了,而不能面面俱到。
反思不足:
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本文着重介绍了北方儿童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这几件事所带来的快乐,而第一段柳树和榆钱树的特点以及课文最后的摘榆钱可以顺带而过。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我把这部分拎了出来加之时间概念的缺乏,和评价语的繁冗造成了拖堂。
    真正踏入工作才知学校中所学的理论根本支撑不了实际的操作,以前的纸上谈兵运用到实战中寸步难行,而须得用辩证唯物的角度看问题。“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上好语文课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学生,预设整个班级学习情况等,还处在模仿阶段的我会学习优秀教师们一些好的经验,新颖的教学设计,而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忽略了本质性的东西: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主张打破常规,对文本的解读要有独创性,展示课上有时候会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踏入教室前须再度思考下:我这节课将要达成什么目标?要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在吴红花老师执教的《柳笛鱼榆钱》一课中,令人大开眼见,调理、步骤、思路都那么清晰,对于课堂的把握、收放处理得当。提供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读、画、思、议,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写作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从而感受童年的快乐,各中精彩处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有事情做,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当的随堂练习也变得急不可待。此次上课,对于课文的方向和目标我没有深入地挖掘,只停留在表层,虽然初次上大型课堂漏洞百出,却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应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不断成长!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柳笛和榆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看到文章,阅读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童年时代,小时候,学校围墙外就是菜园子,而家属院围墙外也是大片的麦田,那时,每天放学后,那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了。春天到了,吹柳笛,捕蝴蝶,放风筝……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着欢儿。看着作者描写的做柳笛时要“切割齐整”,“拧一拧”,“猛一下抽出”这些动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现那熟悉的一幕:选柳枝,要在柳条返绿,而柳叶又没有长出之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小拇指粗细刚刚好。拧柳条时,如果用劲儿稍微一大,,树皮就很容易裂开口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亲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没有亲自吹一吹柳笛,又怎会感受到,“带着满嘴满手的绿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学习压力却更大了。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物质丰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