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项链说课稿
1项链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项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课后评价几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莫泊桑的《项链》放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是因为这篇小说在整体构思、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尤其是它的结局处理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极具代表性,为后面其他文章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所以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结合教材,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莫泊桑的文学常识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理解积累课文中“寒伧、艳羡、惊骇、自惭形秽、面面相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本文构思精巧的特点和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层层铺垫的写作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从人物、情节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3、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揭示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观是这篇小说的重点。(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层层铺垫的技巧是这篇小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根据九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较全面,理解能力强但又有发言不积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特点,我主要通过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篇小说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讲练结合法以及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逐步深入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所以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的方法,通过启发诱导,讨论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宋代的朱熹说过“教学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方国家豪华、奢侈的别墅,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针对学生好奇及向往的心理,谈莫泊桑笔下就有一个因过分追求奢华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物故事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不但新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由于我把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识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等安排在学生预习当中,所以只需要通过大屏幕让学生加以巩固即可(播放多媒体课件)
1. 整体感知。简介故事
整体感知旨在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提高文字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我让学生踊跃发言,对叙述不全面的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对叙述不精当的,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即玛蒂尔德时常处于现实和梦想的矛盾痛苦当中,一个参加舞会的机会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舞会后意外…)
2.梳理脉络,概括情节发展过程并分析。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抓住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这样把情节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真相五个环节(教师板书)当我们还在为小说富有戏剧性的结尾感叹不已的时,不妨回过头看看主人公之所以借项链、丢项链,花十年时间,浪费十年青春,忍辱负重十年赔项链还债务都是由于她爱慕虚荣,追求富贵而造成的,这是悲剧的根源所在。
3.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加以引导
〈1〉.在文中找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并分析
〈2 〉玛蒂尔德在不同情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一样吗?
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是揭示小说主题的关键,但玛蒂尔德表现出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也不容忽视,是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也是作者提倡“人性美”的表现。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为了更全面、更细致地学习本文,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我特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写项链由借到丢、由赔到真相大白这样的安排是否太过离奇?
2、小说的结局在前文有无征兆?小说中再有无类似的写法?
3、你认为小说刻画人物最成功的是哪一种描写手段?
这几个问题注重于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文章靠曲折的情节、精巧的布局、引人入胜的写法以及层层铺垫的写作技巧。理解文章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感知体会、揭示主题(总结)
结合作品背景,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与体会,概括文章主题。
(五)、课后拓展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的玛蒂尔德,应该怎样看待他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虚荣心?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收获,使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得以深化,认知结构得以完善,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作业与板书设计
1、虽然说作业是检验课堂效果的最好办法,但我布置作业没有统一答案模式,更注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2、优秀的板书设计往往新颖、概括、清晰、整洁,使人一目了然。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我把板书设计成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主动探究、提高效率的目的,这样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附 项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项链》是一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⑸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⑹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也正是中职学生最需要锻炼加强的方面。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
三、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像我们古人说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本文时就是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提问: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篇莫泊桑的作品,大家还记吗?谁能说说其大致内容和作品的特点? (对旧知识的回顾)《我的叔叔于勒》。
(内容概述)回答: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这一家有兄弟两个,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弟弟叫于勒,年轻时候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钱,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去碰运气,家人知道于勒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就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天天盼他回来。一次菲利普带着新婚的女儿、女婿和全家坐船到附近一个小岛旅行,在船上无意中发现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后来被这个船的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卖牡蛎为生。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惶,就装着不认识他躲开了。(学生回答)
(特点)明确:这篇小说的主题不是那么深奥,情节也不是十分曲折复杂。小说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莫泊桑不用自己的申述来表白自己的好恶,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主人公,但是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莫泊桑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另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更为复杂并且对其主题的理解也颇有争议,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感受一下,也可以与《我的叔叔于勒》作一些对比。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另外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⑶、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
丢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C就渗透在其中了。
(三)说练习
说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或设想另外的情节,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此,我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了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表演台词:这一段文字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解决目标D
五、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借项链 赔项链 还项链 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