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展示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寸积铢累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三、再读课文,找出观点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四、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讨论并归纳)
1.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未必都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五、总结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诠释“学问”与“智慧”
(学生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归纳这部分观点及论证方式
(学生讨论并归纳。)
中心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尔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规律的例子。
举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使研究的是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人的事例作为事实根据,文采斐然,接着由人而及书,不独人如此,书亦如是。最后分类对比,引经据典,词汇丰富,首尾呼应,再次点题。智慧与学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归纳第四段中“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的主要区别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发,浪费时间。
四、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明确:第6段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各抒己见。)
如:
(1)全文思路清晰,针对性强。
(2)辨证分析,说理透辟。
(3)形象地说理,语言充满了智慧。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七、布置作业
1.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2.完成课后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