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的要素
一般而言,我们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称为记叙的要素。叙述一件事情,要讲得清楚明白,让读者没有疑问,通常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情有关的人,还要有条有理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否则,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不完整,别人也难以看明白。
记叙的要素,是否在每篇文章中都缺一不可呢?不一定,在有的情况下,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对发生的事情很了解,或者和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就可以不写。当然,如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自己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就应该加以强调。如《再塑生命的人》的开头: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 年3 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因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所以既追忆了具体是哪一天,又写了自己的年龄。对时间、地点的交代是很灵活的,比如“春天”“晚饭后”“我正准备写作业的时候”等,都表示时间,而“教室里”“上学路上”“商场里”等,都表示地点。
记叙一件事情时,还要考虑事情因何而起,具体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比如,有个同学写自己攒钱买滑板的事情,他列出的提纲如下:
我非常想要一个滑板,可是父母不肯给我买(起因)→我努力攒钱:积零花钱、卖饮料瓶子(经过)→一个月过后,我终于用自己的钱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滑板(结果)。
一般来讲,起因要写得简洁、明了,经过要写得详细、生动,结果则要写得自然、合理,但有时也应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灵活处理各部分的详略。比如,上述的例子,如果要突出自己对滑板的由衷喜爱,可以在起因部分多花笔墨,用多个细节表现自己对滑板的痴迷,经过这样充分铺垫,后面写自己为买滑板而付出各种努力,就会显得顺理成章;如果想强调自己攒钱买滑板的辛苦,就要把攒钱的经过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总之,不能平铺直叙、平均用力。
写作实践
一 你有年幼的弟弟妹妹吗?或者你的亲戚、邻居里,有可爱的小家伙吧?仔细观察一个孩子,看看他吃饭时、玩耍时、哭闹时……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150 字。
【提示】
1. 注意观察,留意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情等;为避免遗忘,可以随时把一些细节记下来,以备写作时使用。
2. 写作时,可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如直接引用孩子的某些话语,细致描述他的某个动作等。
二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背上书包,第一次骑马,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坐火车……我们对“第一次”的印象和记忆总会格外深刻,以“第一次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 字。
【提示】
1. 第一次的经历有很多,在选材的时候,要想一想这次经历给你留下什么感受,或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就能选择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写起来就会比较顺畅。
2. 写的时候,注意把时间、地点(如果有变化,也要写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写清楚。
结构要完整
我们已经写过不少作文,每次写作文时,你是否想过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呢?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做到首尾完整,中间部分层层展开。例如,我们刚刚学过的《山中访友》:
开篇
第1—2 段:“我”带着好心情出门
中段
第3—6 段:“我”进山访“友”
结尾
第7 段:“我”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在内容上,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在形式上,它有着明晰的开篇入题、中段展开、最后收尾的结构。
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结构完整呢?下笔前,应该想好初步的结构安排,甚至可以拟写简单的提纲。拟写提纲,要标明开篇写什么,中间怎么展开,结尾怎么收束。比如,参考《山中访友》的结构图,围绕某次春游活动,试写一个简要的提纲。
写作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两种毛病:一是缺少展开部分,也就是缺少中间的主体部分,好像没什么可写的,刚一开头,很快就结束了;二是缺少恰当的结给人还没有写完的感觉。作文的结尾很重要,不能虎头蛇尾。
写作实践
一 找出你以前写的结构不完整的一篇作文,加以修改。
【提示】
1. 可以多找几篇,选择其中典型的一篇,想好怎么修改。
2. 如果修改的内容不多,可以在原文基础上修改;如果修改内容多,应该重新誊抄。
3. 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提出修改意见。
二 以之前所写的“春游活动”的提纲为基础进行扩展,自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 字。
【提示】
1. 检查所写的提纲,想好怎么开头和结尾,怎么在中段展开故事,最好连段落也要标明。
2. 叙事要完整,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交代清楚。
3. 注意增加一些具体的情境和细节,力求把故事写得生动一些。
写作要有条理
有条理,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思路要清晰,顺序要安排好,否则,东扯西拉,颠三倒四,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杂乱无序,意思含混,让人读了不知所云。
要想把作文写得有条理,首先要确定中心,突出主干。下笔写作前,先认真思考这篇作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展开,避免旁枝过多。比如,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写的事例很多,周晔围绕鲁迅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写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中心非常明确。
确定好中心,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安排写作的顺序,也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把选好的材料合理地组织在一起。
要把作文写得有条理,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比较常见的写作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比如,记叙一件事情,常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来写,或者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让读者对事情发展过程一清二楚。记叙一个人,则经常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根据类别按顺序写,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特点。写景或者记叙参观、游览等活动,则经常采用空间变换顺序,由外而内,从上到下,自左至右……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文章才能显得眉目清楚,脉络分明。
为了让读者对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楚,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时间词、空间方位词、序数词,以及一些表示层次关系的词语,诸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反过来说”“与此同时”“此外”“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
写作实践
一 某同学去蒙古包里做客,回来后想把自己做客的过程写成文章,下面是他的写作提纲。请帮助他调整一下思路,做一些修改,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去蒙古包里做客
第1 段:我们勒马绕到蒙古包背后,翻身下马,走进蒙古包。
第2 段: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我骑马的过程和感受。
第3 段:大家在蒙古包里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吃肉。
第4 段:主人搬着一个装满热气腾腾的羊肉的托盘走进包内。
第5 段:主人端来奶茶、酸马奶和马奶酒,依次斟酒。
第6 段:主人目送我们踏上归途。
二 你有崇拜的偶像吗?他是你身边的人物,还是出现在电视、报纸上的名人,抑或是想象世界里的小飞侠、小王子、哈利·波特?他是歌星、影星、球星,还是作家、科学家、政治家?他是毛泽东、鲁迅、邓稼先这样的现代人物,还是李白、杜甫、曹操这样的历史名人?以“我的偶像”为题,或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提示】
1. 你崇拜的偶像是谁呢?可以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就直接点明;也可以留下一个小悬念,到文章最后再揭示“谜底”。
2. 你崇拜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下笔前要想好应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个人的“特别”,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3. 围绕这个人的“特别”之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考虑清楚。
表达要准确
表达要准确主要是就语言运用来说的,是指所用语言能准确地反映事物,恰当地表达情感。比如描写蝴蝶,如果写成下面这样,你觉得准确吗?
它的头上长着两根触角,圆圆的身体上长着翅膀。当你惊动它时,它就张开翅膀,“ 嗡 嗡 嗡 ” 地飞起来。
这写的是蝴蝶吗?怎么感觉更像其他什么昆虫?
要做到表达准确,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所写内容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描写事物,要仔细观察,写清楚事物的特征。比如上面写蝴蝶的句子,就没能准确地写出蝴蝶的特征,让人看了以为写的是蜜蜂或者苍蝇呢。同样,如果写的是一件事,就应该准确写出事件的过程;要抒发感情,就应该恰当地表达真实的情感。
2. 注意词语意思的细微差别。有些词的意思相近,但是词义有轻重。比如《动物笑谈》中的一句:“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这里的“咒骂”如果换成“责骂”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父亲恼怒的情绪了。因为“责骂”和“咒骂”虽然都含有骂的意思,但“责骂”多指用严厉的话责备,而“咒骂”则多指用恶毒的话骂,“咒骂”的词义要比“责骂”重。
另外,有些词语的语意侧重点不同,需要仔细辨析。比如“瞻仰”和“仰望”,前者指恭敬地看,后者指抬头看。在《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里就要用“瞻仰”,而不能用“仰望”。
此外,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带有喜欢、赞扬、崇敬等感情色彩,比如勇敢、瞻仰、顽强等;有些词则带有讨厌、否定等感情色彩,比如狡猾、自私、虚荣等。在“敌人非常顽强,在我军猛烈的炮火下仍然拒不投降”这句话中,“敌人”就不能用带有赞扬色彩的“顽强”来形容,将这个词换成 “顽固”就比较准确了。
写作实践
一 以“校园里的一角”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 字。
【提示】
1. 话题为“校园里的一角”,意味着要抓住校园里的一个地方而不是校园全景,进行局部、具体的描述。
2. 选择校园里有特点的地方,比如景色最好的地方、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3. 写作时注意表达要准确,要能准确反映事物,用词上注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学习写消息
新闻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每天被报纸、电视、网络上的各种新闻包围着。但你注意到新闻有不同的种类吗?新闻可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其中,消息是篇幅最短小、对事件反应最及时的一种。采写新闻并非记者的“专利”,你也来试一试吧!
学习写消息,首先要做到合理安排结构。一则消息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般来说,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结语和背景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其次,写消息时,要交代清楚新闻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应注意要一事一题,不可贪大求全。有的同学在写消息时,觉得这也要写,那也要写,常常把与主要事件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写上,这样就容易湮没了中心,使消息主题不明确。因此,要事先想清楚报道哪个事件,事件的中心是什么,写作时围绕中心集中笔墨,这样就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
再次,消息的语言要准确、精练。消息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的原貌,消息的语言务必准确。同时,写消息时要多做客观叙述,不要或少发表个人观点。写作时,要多用短句,不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
了解了上述要求,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写一写吧!
写作实践
一 四五个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每人准备一份报纸,先在报纸上画出五个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新闻标题,并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说一说它们好在哪里。然后,模仿自己选出的优秀标题,为近期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拟写新闻标题。写好后互相点评,看看每个标题的优缺点是什么,并加以修改。
二 假设你就是班里的通讯员、小记者,将你关注的近期校园发生的某件事写成一则消息,向全班同学报道。不少于200 字。
【提示】
1. 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注意消息的结构要完整,事件的六要素要齐全。
2. 选取一个事件进行报道,注意突出中心内容。
3. 要写得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学习写人物
记叙文除了要记事,常常也要写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头发浓密,有的头发散乱;有的目光深沉,让人难以直视,有的目光清澈,平和可亲:这是外貌的差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老成持重;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风趣幽默:这是性格的差异。
要写好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外部特征。抓住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以展开具体描写。描写人物相貌,可写人物的五官、头发与胡须,也可写人的脸色、神情;描绘衣着,可写人物某次的具体穿着,也可写人物习惯的颜色搭配、衣服式样等。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来写。比如《小橘灯》一文,“我”初次见到小姑娘,看到她 “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作者写相貌,突出她“苍白的脸”和“冻得发紫的嘴唇”;写衣着,突出她“破旧的衣裤”和“光脚穿一双草鞋”:刻画出一个瘦弱、贫苦、可怜的小女孩儿形象。
其次,人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要把人写活,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可写的事件可能较多,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来写,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比如《小橘灯》,通过写小姑娘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通过详细叙述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一事,让我们感受到她瘦弱的外表下“镇定、勇敢、乐观”的可贵精神。
写作实践
一 历来写人的文章,都很重视刻画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眼睛,以《他的眼睛》为题,写一个片段,表现出这个人物某个方面的特征。
【提示】
1. 最好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可以是同学、老师,也可以是父母、兄弟姐妹等。
2. 可以写人物眼睛的静态特征,比如眼睛的形态;也可以写眼睛的动态变化,比如心情平和的时候怎样,生气、激动的时候又怎样等。
二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400字。
【提示】
1. 可以在片段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注意要选择一些能体现这个人物个性的小事。这些小事应根据重要与否确定详写或略写。
2. 认真观察你要写的人物,看看他的相貌、言行、衣着习惯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3. 略写的小事不要从头到尾全面叙述,应该抓住重点进行概述,能体现人物个性即可。
学习写场面
学了《火把节之歌》这一课,相信彝族的火把节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彩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描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场面描写一般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人物,二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三是在这个环境中展开的情节。比如《泥人张》里的一个场面描写: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儿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这里写了人物——泥人张、“撂高的”和张五爷等;环境——天庆馆内;情节——泥人张一个人饮酒,张五爷横冲直撞往里走,“撂高的”赶紧吆喝。
2. 场面描写要注意营造氛围。如上面所引《泥人张》中的这一场面描写,泥人张的冷眼旁观,张五爷的骄横无礼,“撂高的”的讨好巴结跃然纸上。
3. 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一个场面中,常有好几个人物,好几种活动,描写时,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表达的需要,突出重点。
写作实践
一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主题,以“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续写下面的片段。
“发试卷了!”随着数学课代表一声喊,正在教室外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跑回教室。一个个名字报出来,课代表手中的试卷渐渐少了下去,教室里逐渐沸腾起来。
二 你一定有一些难忘的回忆吧?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写一个给你留下难忘印象的场面。不少于400 字。
【提示】
1. 写清楚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2. 文中要有适当的场面描写。
发挥联想和想象
在写作中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就好比长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丰富、生动的文章。
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如《荷叶·母亲》中,作者由荷叶对荷花的呵护,想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这就是联想。联想与想象往往不可分离。对于想象,同学们也并不陌生。如《西游记》中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中未来世界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场景,这些都是想象的产物。
联想与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想象与联想要合情合理。想象所展示的未必是现实生活中有过的,但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中的未来世界是虚构的,但也不乏现实的影子。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阿西莫夫以此为基础,对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有创造力的想象。现在,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他在小说中设想的许多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如阅读电子书、传输电子文档等。
2. 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如《喂——出来》就从一个突然出现的“洞”生发开去,描写了各种人对“洞”的态度,角度非常新颖,引人入胜。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对世界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有助于我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写作实践
一 故事接龙。同学们分组围坐,由第一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
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新奇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
【提示】
1. 故事接龙要完整,情节发展要有连贯性。不管前一位同学写得多么荒诞离奇,下一位同学都要想办法使情节发展能接续起来。充分发挥想象,故事才能丰富多彩。
2. 一圈写不完,可以再接着写,直到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写完后大家进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一位同学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故事,誊抄或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改写
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人称等,进行“再创作”。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
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呢?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而言之,只要充分尊重原作的主旨,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大胆地改写。
改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比如,把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成少儿版读物,就要选择恰当内容,简化故事情节,用浅近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讲述。
改写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的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比如,文章主体部分是现代书面语,中间就不要夹杂文言或半文半白的句子,也不要混入口语表达。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比如,改写后的文章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就要避免混入第一人称的叙述;如果改变了原作的记事顺序,就要精心安排情节链条,还要设计好适当的过渡语言。
写作实践
一 从《在山的那边》《未选择的路》《奇异的百灵》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改写为一篇小短文,不少于400字。
【提示】
1. 动笔之前,先重读课文,考虑好改写时要突出哪些部分,按什么次序来写。注意保持原作的主题思想。
2. 可以选择原文的一部分来改写,例如《在山的那边》可以只改写第一部分,《奇异的百灵》可以只改写第二节。
3. 适当发挥想象,对原文略写的部分加以补充。
二 从以前学过的《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改写为现代文,不少于400字。
【提示】
1. 要改写成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的短文,不要只是逐字逐句翻译。
2. 文言故事一般比较简洁,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补充细节。
3. 如果平日自己读过其他文言故事,也可以选择它们来改写。
按一定顺序说明
说明一个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让文章的层次显得清晰,也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说明的内容。
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呢?首先要考虑说明对象的性质。说明静态的事物,如日常用品、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等,适宜按空间顺序;说明运动变化的事物,如事物演变、历史发展、工艺流程等,适宜按时间顺序;说明某些事理,如事物起因、自然知识、科学原理等,则适宜按逻辑关系或认识过程的顺序。
其次,要考虑文章整体的立意、风格、布局。《统筹方法》一文,作者先给出定义,然后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展示怎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统筹方法,既简明,又准确;《真假火焰山》《北极狐狸》《熊猫的拇指》等文章,开头先描述现象,引出话题,然后围绕所要说明的问题逐步深入阐述,这样较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月亮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则先列举关于月球起源的几种假说,然后逐一介绍,当说明对象的类别、层次或头绪比较多时,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说明顺序。
写作实践
一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为什么日用的容器往往是圆形的?为什么暖水瓶能保温?生活中的“为什么”真不少。你能运用所学知识或借助资料,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为什么”吗?以“为什么……”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说明一个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少于300 字。
【提示】
1. 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引起自己思考的问题,然后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弄清楚其中的科学道理。
2. 可以从描述现象开头,由此提出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 注意安排好说明的顺序,适当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电器——收音机、电视机、影碟机,让我们足不出户而眼观天下、耳听八方;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电磁炉,让人们做起家务来更方便;电脑、手机更是领着人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飞奔。每一种电器都是现代科技的结晶,都蕴含着许多智慧。你熟悉哪一种电器?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这种电器,不少于400字。
【提示】
1. 选择自己熟悉、喜欢的电器来介绍,做到说明顺序合理,内容符合科学。
2. 可以主要从电器的外观、功能、使用方式等角度说明,有条件的话,适当介绍其中体现的科学原理,不必求之过深。
适当抒发感情
我们写文章,除了叙述、说理,往往还需要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很常见。冰心《荷叶·母亲》一文,先描写风雨中莲花与荷叶的情景,然后发出内心的呼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些语句不仅感情真挚,还深化了文章的意蕴。这就是直接抒发感情的例子。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和对人物、景物等的生动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来。《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写阅兵仪式前的场景:“‘敬礼!’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长安街上,受阅官兵引吭高歌,声震长空。”此处通过描写气势宏大的升旗场面,展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抒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在写作中,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让文章情真意切,能够打动人心。
写作实践
一 下面是一篇作文的开头,请顺着它的思路续写一些直接抒情的语句。
一张旧照片
家里的书柜上,放着一本蓝白相间的相册。一天,我闲来无事,翻看童年时的照片,无意间,看到一张爷爷和我在一起的照片。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爷爷,我不禁掉下眼泪……
【提示】
1. 带着感情来写。
2. 写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不要继续描写和叙述。
3. 可以是华美的语句,也可以是朴实的语句,但要富于抒情意味。
二 写一篇与“家乡情”有关的作文,自拟题目,不少于400 字。
【提示】
1. 可以围绕乡情、乡民、乡音、乡俗、乡景等选材。
2. 通过描写和叙述,间接抒发感情;精心构思直接抒情的语句,放在作文的结尾。
3. 与同学交流讨论,看谁的抒情语句写得最好。
学会说点儿道理
《荔枝蜜》这篇课文,前面是记叙,到了结尾,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议论: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接着,作者又从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样适当地展开一点儿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它能让我们的作文更有深度。
学说点儿道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在记叙、描写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说道理。这里的“说点儿道理”,不是要求大家写议论文,而是在记叙或者描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你要表达的思想。你还记得《白杨礼赞》里是怎么说理的吗?作者先描写了白杨树的风姿,然后说: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样议论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2. 善于从生活中提炼道理。《荔枝蜜》的作者杨朔,就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能从一次普通的品蜜经历,体会和感受到蜜蜂的奉献精神,并将之提炼升华,启人深思。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这一点。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挖掘、总结和提炼道理,这样说理才有说服力。
3. 道理可以随文而发,也可以在结尾处点题,加以深化。如《爱莲说》就在前一段的描写之后,第二段直接说道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道理深化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作实践
一 黑板、鲜花、草原、月亮、骏马、骆驼……这些事物你都很熟悉吧!试以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事物为题,写一段话,在描写的基础上谈一点儿道理,200 字左右。
【提示】
1. 对选取的事物要先加以细致的描写,注意写出其特点。
2. 在描写的基础上挖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写几句议论性的话,但不要展开。
3. 对事物的描写和所说的道理要有一定的联系,避免生硬、造作。
二 灯,算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东西了。你每天都见到它,是否曾经有过一些思考和感悟?写一篇关于“灯”的文章,谈一谈你从中理解到的道理,400字左右。
【提示】
1. 下笔前先考虑你对“灯”的看法。可以先发散思维,广开思路,想一想由这一事物可以引出哪些道理,再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来写。
2. 描写一要细致、传神,二要为下文准备说的道理做好铺垫。
3. 道理的阐发要自然。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指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寓在客观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借景抒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感情的抒发更为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复杂细腻的感情。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对祖国的热爱,不是简单地呼喊口号,而是写一只鸟儿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几句诗中,有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有他对千百年来人民所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压迫者的憎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土地、河流、风与黎明中,在短短几句诗内,将复杂的情感微妙地表达了出来。
借景抒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所选取的景物应该和要抒发的感情相配合。一般来说,明朗的景物,适合抒发欢快、喜悦或闲适自然的情感;色调暗淡的景物,适合抒发忧郁、失意、痛苦一类的情感。
其次,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写“活”,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将百草园写得充满生趣。
特别要注意的是,“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运用借景抒情,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不能让景物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喧宾夺主。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写一家人散步时看到的风景: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作者虽然只写了几十个字,但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已经十分鲜明。倘若作者用大量篇幅详尽描写田野上的景物,反而可能冲淡文章中的亲情。
写作实践
一 在你周围选取一处风景,想象一下,当你心情十分愉快的时候(例如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时),这处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这处风景给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根据想象,描写景物,200字左右。
【提示】
1. 选取自己熟悉的风景来描写,注意抓住景物特征,充分展开想象。
2. 不要单纯写景,要在描写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出自己快乐或悲伤的感情,尝试将此情感附着在景物上,使景物因你而呈现明丽或忧伤的感情色彩。
3. 注意描写要有条理,不必写成完整的作文。
二 每逢佳节来临,处处欢声笑语,充满浓厚的节日气氛,你的心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提示】
1. 选一个具体、明确的节日来写,不要泛泛而谈,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2. 注意写出节日里自己欢快的心情或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以借景抒情为主要写法,也可以直接抒发情感。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可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以描述人的视觉感知,也可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进行多感官描绘;可以写现实之景,也可写想象之景;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等等。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是多角度描写景物的两种常用方法。
第一,注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读者对所写景物获得一种立体的印象。例如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其中动用了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写了静景、动景和想象之景,真切表现了春天繁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第二,描写景物时,变换视角,能够展现景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立体、丰满。比如景物可分别远望和近观:远望,容易获得对景物的总体印象;近观,可以了解得深入细致。再如,仰视、俯视、平视、环视,景物所呈现出的面貌各有不同。在写参观记或者游记时,还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变换观察点,观察不同的对象,描绘不断出现的新画面,达到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效果。
写作实践
一 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按照“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提示】
1. 检视一下原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是否立体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
2. 根据上面的写作指导,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有机会的话,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一遍景物。
3. 不管哪种角度,观察要细致,描写要具体生动。
二 秋天,总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思。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留下了故乡秋天的气息。你故乡的秋天,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景物呢?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稻田?是那高远的蓝天,还是白皑皑的雪峰?是大漠戈壁的落日,还是满目流金的胡杨林?甚或,缕缕飘来的凉意让你感受到一丝冷寂,屋外那段残破的古城墙让你萌生一种苍凉?仔细观察,细心体味,写下你感受到的“故乡的秋天”。不少于500 字。
【提示】
1. 想好要描写的对象,是故乡秋天的全景,还是某一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的不同侧面,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
2. 观察之后想一想:你对景物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 写完之后回顾一下:自己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写?是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写出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构造、功用、成因、性质等方面。要写出事物的特征,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从细致的观察入手,在观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描述分析,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写出主要特征,略及次要特征。写作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重点描述;次要特征可以几笔带过,点到为止,或者干脆不涉及。这样有详有略,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天然化妆品》一文介绍了一些植物具有天然化妆品的用途,至于这些植物的其他性状或功用则避而不谈。这样,文章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事物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整体的介绍,有赖于局部的支持;对局部的描述,也要从整体的高度来理解。一般来说,先说整体,再说局部,比较顺理成章。《苏州园林》一文就是先说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整体特征,然后分门别类,一一讲解。这样写,先突出了事物的总体特点,再进一步具体论述,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3. 由表面特征深入本质特征。表面特征是指事物外在的形态特点,是事物最为感性、直观的一面;本质特征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事物的性质或规律。介绍说明事物,一般遵循“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这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符合认知的规律。
写作实践
一 以“米的历史”为题,对下面零散的材料作出取舍,整理成一篇说明文。
①英国国王亨利一世是这样规定“码”的长度的:1 码就是他亨利的鼻子尖到他伸直手臂的中指尖的距离,约等于现代的0.9 米。
②1791 年,法国科学院建议用子午线当长度的基准。他们把通过巴黎的子午圈的四千万分之一,或者从北极到赤道的千万分之一当长度单位,译成汉语就叫“米”。
③经过多年的精密测量,在1799 年制造出了一支铂尺来体现米的长度。作为法国的国家长度基准,这把尺子保存在国家档案馆内,称为“档案尺”。
④科学家对“档案尺”的材料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造出了“米原器”。
⑤米原器是由铂铱合金制成的,它耐腐蚀,尺寸稳定,刚性好,在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为国际长度基准。米原器的精度达到了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比有的尘埃直径还要小呢!
⑥长期以来,1 米的定义就是米原器在0℃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就连物质质量的标准也是由米而来的——当时人们规定,1 立方米的纯水在 4℃时的质量为1 000 千克。因此,“米”便决定着各种计量,这套计量制度就叫“米制”。米成了米制的“皇后”,米原器自然也了皇后头上的“明珠”了。
⑦在1960 年召开的第11 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把它送进了博物馆。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精确。
⑧人类终于找到了一把精确的尺,这把尺就是五彩缤纷的光——光波。1960 年的第11 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氪86 同位素灯发出的橙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精度可以达到0.001 微米,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
⑨1983 年10 月,联合国度量衡组织在巴黎举行会议,规定了新的“米”的定义:把光在真空中299 792 458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定为一个标准米。
【提示】
1. 可以对上面的材料作一定的取舍简化,不一定全部用上,也可补充一些材料。
2.“米”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精确的历史。这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对机械加工的精度要求有关,说明时要注意这一特点。
3. 刚性的“米”,受温度及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太精确,这一点在适当的时候要加以点明。
二 从儿时的精美饰物,到长大后的旅游纪念品,或者自家的“传家之宝”,或者亲友的收藏,你一定熟悉不少工艺品吧?请选其中你最熟悉的一种,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 字。
【提示】
1. 选择你熟悉的工艺品来写,这样才能做到准确说明,客观描述。
2. 要在描述工艺品表面特征的基础上,突出说明其艺术价值或独特的制造工艺。在说明中,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
3. 写好后,可以读给同学、老师或父母听,看他们能不能从你的说明中增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感受。
写出细节
细节指的是能够表现人物、事件、场景或自然景物特点的细微之处。恰当的细节描写,能够“于细微处见精神”,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用三个细节来说明“我们”家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不敢答应,因为没钱回请;买日用品只能买减价的或者旧货;姐姐只能穿自己做的长袍,在花边的价格上往往计较半天。细节的选用,避免了概括性叙述所带来的枯燥感。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抓取细节,写好细节。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细节首先必须真实,不能虚假、做作,否则就会失去感人的力量。真实的细节有赖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如《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笨拙动作的描写,与父亲的肥胖身材是相适应的,真实刻画出一个无私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二、典型。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毫无选择,把观察到的细节都一股脑儿地搬到纸上,只能使文章陷入琐碎之中。要选择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主题或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来写。如《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见到于勒,作者只提到一个细节——“衣服褴褛”,对于他的其他特征,如“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满脸愁容”等,只字未提,因为这一细节足以点出于勒贫穷的境况,为下文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提供了情节上的支撑。
三、精练。好的细节描写一定要精练,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大段铺陈,只会使细节的精妙之处淹没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
多练练如何抓住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出来,不只是为了作文,也是为了你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更准确。
写作实践
一 成长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让你尊敬,有的人让你佩服,有的人让你生气,有的人让你讨厌……请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 字。
【提示】
1. 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比如尊敬、佩服、喜欢、鄙视等。
2.“这样的人”可以是一类人,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比如你的同学、你的亲人,甚至某个新闻报道中的人。
3. 不管写一类人,还是某个人,都不要忘了通过典型的、真实的细节突出他们的特征。
二 你的身上可能有一些小毛病,影响着你的形象、学习的进步或者与他人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检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小毛病,给它找出病因,并开出药方。请以“我的小毛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 字。
【提示】
1. 这些小毛病,可能是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抖腿、抠鼻子,行为不雅,有损形象;可能是性格上的不足,比如做事马虎大意,浮皮潦草,影响着你的学习,或者喜欢乱发脾气,背后议论人等,影响你和别人的关系。
2.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动作、行为、语言的描写,描述一下你的小毛病,不妨加上一些细节,比如坏脾气发作时的表情、事后的心理或别人的反应等。
3. 做一点儿剖析:小毛病怎么来的?为什么控制不住?应该怎么办?不能只是描述一番了事。可把这次习作当成一次自我认识和剖析的机会。
学会修改
郭沫若的《屈原》第一次上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沫若仍希望精益求精,继续修改剧本。剧中婵娟骂宋玉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总觉得不够味儿,骂得不够解恨。后来一位演员建议将其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使郭沫若茅塞顿开,拍手称妙。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给小说《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做肖像描写,修改了二十几遍才满意。同学们写作文,也要学习作家们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反复对作文进行 “精加工”,这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找出你写过的一两篇作文,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存在下列类似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有误。
1. 错别字或粗心导致的各种笔误。如将“克服”写成“刻服”,“造型”写成“造形”,“棘手”写成“赖手”,等等。
2. 用词不当。例如:
(1)可是现在,母亲的手不再白皙嫩滑,不再纤纤如玉。我责怪自己:我是多么狠毒地吞噬着母亲啊!
作者想表达自责的心情,可是“狠毒”“吞噬”用词太重,用词不当。
(2)沿着阴森森的柏油路,我们一路快乐地骑行。
“阴森森”与这里的语境明显不合。
3. 病句。我们之前学习过如何修改病句,看看你的作文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病句。例如:
(1)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使……”掩盖了主语,可删去“通过”或 “使”。
(2)张明带着妹妹找到了王奶奶,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指代不明。究竟是谁陪谁?可以改为“让她陪王奶奶一同回家”或“让王奶奶陪她一同回家”。
(3)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
前后矛盾,既然是世界上所没有,为何我国又有呢?
如何发现作文中存在的语言上的问题呢?有效的办法是自己读一读,也可以请同学读给自己听。一般来说,听起来顺口入耳的多半是好的,反之则不好,就需要做出修改。
二、整体行文问题。
1. 行文前后不连贯。我们在写作文时,有时后文所说的内容与前文没有关联,让人读起来莫名其妙。想改正这个问题,首先要尝试重新对文章进行整体构思,补充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再通过作铺垫、加过渡段、更换联系更紧密的素材等方式来解决。
2.“枝大于干”。写作文时,我们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写得更详细、更投入,等到写完才发现,某些不该展开描述的却写得太详细了,那些该展开的却写得过于简略,就像是树枝长得比树干还粗壮。怎么办?必须进行增删。砍去细枝末节的东西,增加一些重要内容。否则就犯了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的毛病。
3. 作文内容单薄,读起来干巴巴的,难以打动人。比如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粗枝大叶,自然不能出彩。我们可以补充一些细节描写,如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等;或者增添别的描写角度,如不仅可以从视觉方面描写,还可以从嗅觉、听觉等方面加以描写,以增强描写对象的立体感、丰富性;也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实践
一 从你近期的作文中选出一篇,认真读一读,自己先看看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进行修改,确定修改思路。
二 按照第一题中确定的修改思路,动笔修改作文。修改后抄写一遍,看看比原稿有哪些进步。
【提示】
1. 可以先进行整体修改,如调整文章中心、选择更合适的素材、加强前后连贯等;再修改细节,如改正错别字、理顺语句等。
2. 在原稿上进行修改时,注意保持原稿的整洁,以便于抄写修改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