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17 16:12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 导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 【一】 导入设计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 ‘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二】学生提出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1.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3.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4.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 1、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2、 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 | 以学生熟知的俗语导入,有效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读中涵咏 | |
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 ||||
五、赏析读,体会语言特色 |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师归纳后,小结③探究“人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 学生 交流学生讨论交流。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