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第一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李媛 陕西省城固县南坎营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借“土地”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体现了在当时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心声。学习这首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已经有所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依然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对诗歌感情的感悟,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情节,培养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5 17:10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四)精彩赏析诗歌,体味诗人情感 (五)小结 | 同学们,在看奥运比赛时,当你看到中国健儿站在领奖台上,你的心情会怎样?看到中国队输掉比赛,你的心情又怎样?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由学生的回答导入诗歌《我爱这土地》艾青用诗歌写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长大后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1、范读欣赏,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3、诗歌在写什么呢?你觉得诗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欣赏诗歌第一节,作者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他要做什么?2、诗人把自己假设为鸟是为了歌唱,为土地、为河流、为风、为黎明歌唱。幻灯片演示:()的土地,()的河流,()的风,()的黎明。3、诗人这样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要表现什么?4、鸟儿最后怎么样了?你想到了什么?5、“鸟”用嘶哑的声音歌唱,最后耗尽生命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他为了歌唱的土地献出了一生和生命,为什么呢? | 结合实例积极回答:激动、兴奋;失望、难过等。我们都是中国人;爱国心;为中国骄傲等。 根据老师的提示,分组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 1、 听录音,在书上做好记录。 2、 反复诵读,着重体会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 积极作答 1、 在诗歌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并朗读。 2、 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 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朗读,体会诗歌感情 | 让学生从自己出发谈谈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积极搜集资料,走进作者,贴近作者生活情感,把握其思想基础。 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重音、停顿。整体感知作者情感。 学会感悟、探究、品味,学会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板书设计 |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活着:用嘶哑的 土地: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喉咙歌唱 河流: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风: 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独立自由的曙光 死了: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 |
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朗读二、注重情境的创设。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 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 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3、在“合作探究”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