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就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文言文的学习,初三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文言诗词虚词,已经有能力利用注释去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方、阳、阴、损”等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流畅翻译全文,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 13:22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二、教授新课
三、拓展训练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谈话导入
1、作者及作品介绍
2、文体介绍
3、学习课文
a.指名朗读课文;
b.解决重点字词及句子并疏通文意;
c.思考问题:1>愚公要以的食量做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的是什么?3>倒土的地点是哪里?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4>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那些困难?山最终以掉了没?5>这个语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无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4.写作特点:对比、衬托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生纷纷回答
朗读
思考讨论
讨论思考
当堂练习
激起学生兴趣
了解文学常识
正音、理解字词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回归生活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愚公移山
不利条件
七百里,高万仞 (山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大)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对比、衬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条件
杂然相许(家人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参与)

教学反思
本课课文篇幅比较长,里面的生字词也不是很多,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因为我带的两个班的学生底子一般,当然对于他们要求就比较低,经过授课,大部分同学能够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课堂练习也做得比较好,但还有个别同学在内容的理解上有困难,所以还有待加强。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学生上课气氛不好,回答问的同学不多,也就是说学生兴趣并不浓厚,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仍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没能很好的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因此,如果让我在上一节课,我一定会在学生这一块多下功夫,把学生带入课堂,尽可能的激发他们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