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了解“朦胧诗”和此类诗歌的表现形式;这首诗歌以“星星”象征光明,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本诗是自读课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理解,本单元内容都是诗歌,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学情分析
1.学生语文基础已强于八年级时期,但是对诗歌这种形式还不是太熟悉,让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以前学习诗歌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习诗歌有一定的基础。有必要介绍“朦胧诗”产生的背景,熟悉诗歌,理解它想要表达出的意思。
3.学生认知障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初步感知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2 11:17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资料展示:(媒体展示)
1、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朦胧诗简介
看投影,听老师讲解。
让学生了解 作者及“朦胧诗”
二、初读
(感知)
播放诗歌朗读音频
1、听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找找文中的生词)
了解诗歌大意思,学习朗读技巧。
师: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靠近了诗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想走进诗歌的意境。那么请大家跟读一遍。
师:请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找到的生词。
师:多媒体展示生词并让学生自由读。
2、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请:
  说说这是一首的诗。(多媒体展示)
如:
生: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生: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大家知道?哦,不知道——不能怪你们,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你们太小,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诗人经历的那个年代。那是40年前,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时,星星其实还是那颗星星,星星没有变,变的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的想像,使星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想像呢?要懂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诗歌的背景。



介绍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
  就连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可见,人是需要市俗生活的,如果连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话,人性就会扭曲。
  人是精神的动物,会思考,会交流,会宣泄。像大学生遇罗克、公民张志新,就是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不同政见的人,于是被处以极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像顾城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到:“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了解写作背景
、品读
师:刚才老师用口语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而诗人则来是用诗的语言表达这些。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
全体同学:快速的朗读。找出诗人是用什么诗句再现时代的背景和诗人的追求。
几分钟后,学生自由谈刚才的问题。
感受“朦胧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意思,并体会其特点,有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大家把诗的内容理出来了,让我们看清了诗的结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体现美好和苦难的词,
全体同学:自由朗读。
  接着,学生自由谈
教师总结(媒体展示):表现美好的有: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儿、白丁香……
表现苦难的有:寒冷、寂寞、苦难、冰雪、僵硬、瘦小……
  
同学们结合诗的题目,体会诗歌写作上的特点。
师:这首诗以自然空行为标志可分二段,每段分四个层次,每层都有相同的语言标志,与我们的乐曲有相似的形式,这些特点使本诗正像题目所示是一首变奏曲。
请同学们迅速地找出来。
     学生发言
四、拓展练笔
 师:刚才我们侧重对诗意,诗的写作与结构的把握,现在我们带着这些“把握”大声地读诗。
学生大声读诗……
进一步了解诗歌
师:这首诗在初中教材中是较难懂的一篇课文。一节课也很难让大家完全理解到位。不要紧,我们可以不那么到位地懂这首诗,但我们不会不懂祈盼,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找几个学生展示:
……
拓展训练
 五、小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下课
让本诗带给我们更多启发与思考。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板书)
                               江河
表现美好的有:蜜蜂、萤火虫……         表现苦难的有:寒冷、寂寞……
                如果……                  如果……
          追求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现实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落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感觉教师自己的导引还是很多,学生还是处于被教师指着走的地位。通过教学本课有以下感悟:
1、学生在课前对诗歌内容了解不多,如果教师不做介绍,学生很难弄懂,学生大多出自农村家庭,在校住宿,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可以在家上网查资料,只能阅读有限的课外读物,这对他们提前预习很不利。但是在教学前通过教师手上掌握的资料给他们印制一些资料和学案,这应该对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2、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本诗可以让学生管窥“朦胧诗”的一角,为了让他们对此类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为他们介绍其他的一些诗作来拓宽视野。
3、还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特别要注意有感情、正确停顿。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写一些诗歌,运用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
当然,我这都是一些不成熟的设想,要做到难度很大。但是每教一课就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促进我们弥补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