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习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难点:1、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2-14 08:17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2、小组讨论,汇报 二、自主探索1、观察,发现 2、知识迁移 3、小结 三、知识拓展1、练习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四、指导学生总结 五、作业 |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用计算器验证所填得数。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6×7= 426.6×6.7= 44.226.66×66.7=444.222…6.6666×6666.7=6.66666×66666.7= 0.4 1 2.5 1÷0.1=1×103×100=3÷ | 四人小组合作组数,计算。 讨论刚才的过程,发现结果总得6174.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独立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 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感受数学美。 | |
板书设计 |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4÷11=0.3636… 5÷11=0.4545… 6÷11=0.5454… |
教学反思
数学规律无处不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唤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发现、探索,最终能应用规律进行学习的意识。在这节课里,我把学习探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进行学习。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我选用的是课本31页“什么是‘数字黑洞’”作为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它是个“黑洞”,所以学生会特别感兴趣。但是,这需要组数,还要用计算器尽量快地计算出结果。因此安排了小组合作。虽然合作的效果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但毕竟有部分学生能在合作中获得收获与快乐。
在学习探索环节中,因为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一部分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比较低的学生特别需要辅导,要不然,这些学生就只是坐在座位等老师帮他发现。在选用例题时,除了课本题目,虽然有了增加,但是分量还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比方说还可以增加: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 ×5= ×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 等。 19999
要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受家庭影响,相当多农村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低。在这节课中,一些学生不是没有计算器,就是我行我素,在计算和讨论发言没有进行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这要在低年级开始,要不,五年级的孩子,有点“老竹难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