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聆听了王黎超老师《图书馆》一课,在这一节课中,王老师的学生们训练有素,全程积极投入,学习高效、有深度,王老师思路清晰,课堂掌控力十足,不仅有序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展现出一名优秀数学老师的智慧和精彩。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依托教材情境,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始,学生通过经历提问—分类—回应的过程,提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学习与提问密不可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为他们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我想,首先,要让学生很想问。数学源自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理应来自生活,
教师应多提供和孩子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与情境,这样学生才会燃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想问关于它的问题。
然后,要鼓励学生试着问。有了学的动力,还需方法助力。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多多为孩子们提供时间和空间,鼓励同伴间互动学习,在质疑、对比、交流、再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好的问题。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在大胆尝试中孩子们就能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丰富经验。
最后,使学生善于问。问题意识的形成,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慢慢渗透和影响,像养花一样,耐心浇灌,悉心修剪,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