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探讨杨修的死因,究竟那个安排在先?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熟悉著名的古典小说,学会阅读和分析古典小说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事物,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热爱生命,学会生存,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保全、壮大和延深。这一点,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始终伴随生命,并成为生命发展的一部分,乃时代的呼声。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杨修之死是曹杨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能在这种必然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本文教学的关键。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②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③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过失是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巧妙的叙事顺序;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曹操和杨修的人物性格特点;
2、学会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30 07:43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 | 很快进入情境之中,充分发挥记忆、想象能力,并参与老师的提示场景之中 | 课前寻找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筛选资源的能力。。 | |
课文整体感悟 | 1、解决学生问题导读单上不会的习题, 2、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3、多媒体学习字词。 | 1、认真查找问题导读单上的问题。 2、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速度要快。 3、划出作者简介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圈划、眉批知识点。学习感知课文故事情节。 | |
小组合作探究 |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 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讨论、探究,并做好记录,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做好发言展示的准备。 | 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课堂展示 | 巡视、指导、点拨、评价。 | 小组间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价,在展示评价中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获得新知。 | 能有效的评价学习过程。 | |
总结 | 教师创设总结性的语言情境,高度概括,对课文进行总结,或者让首席学科长进行总结。 | 在总结中掌握课文体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或手法)。 | 1.学生畅谈学了这节课自己的收获.2.学习本课,明白一些做人处事方法。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恃才放旷 典型事例 刻画人物 曹操----虚伪狡诈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3.破梦—— 愈恶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7.鸡肋事件------杀之 |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杨修之死》是初三上学期的课文,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杨修之死》不仅叙写了杨修最后被杀的经过,更主要的插叙了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的六件事,充分的展现了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还具体的展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的形象,深刻的揭示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六件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曹操和杨修的不同性格特征,弄清楚曹操杀杨修的深层次的原因,并让学生从中懂得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此文选自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所以对《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以及其中的一些文言词语也要求学生掌握。
围绕以上目标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二、字词校正;
三、情节梳理及人物形象分析;
四、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五、从杨修的身上获得的启示。
从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看,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过程基本流畅,学生也能有所收获。但暴露的问题是:
一、时间分配不合理。字词校正时间花得过多,根据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及杨修致死原因时间不足。
二、文本阅读不够细致,对人物的言行分析不够落实。
针对以上暴露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更充分地掌握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字词的掌握情况,避免字词教学时间过多,影响文本阅读;其二应该充分进行文本细读,尤其小说这类文体,更应该加强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应该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安排第二教时,着重对文本进行细读,这样就可以把王荣生教授所提倡的“文”“理”得到统一,文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