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沛引导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和统计表,让同学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同学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售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别。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假如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同学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同学自身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小朋友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同学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同学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协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局部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同学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假如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同学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同学自由的发表自身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同学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同学可以发现:假如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假如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同学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同学积极考虑。)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同学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同学依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同学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同学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同学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同学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同学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同学考虑: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同学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身、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示有什么评价?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同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方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同学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同学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同学收集信息。
3、引导同学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独立考虑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假如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身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安排作业:练习十一1、2、3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同学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同学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同学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同学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同学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协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